經常不知緣由地,我們就會產生莫名其妙的不良情緒,其實,在情緒產生之前,已經有許多原因在起作用了,是我們自己不成熟的個性,對事物認識的局限、對自己認識的局限、對他人認識的局限,產生了對當前某件事情的誤解。一個人,越不成熟,世界觀認識越狹窄,誤解也就越深。誤解越深的人,情緒就會越激烈,越顯得義正詞嚴、義憤填膺,再通過強調,反複複習刺激,最終覺得自己十分正確,其他人都不可理喻。
當一片消極的情緒烏雲來臨的時候,如果你不及時看住這片烏雲,沒有小心應對消極情緒本身,它就會迅速蔓延至你的全部身心,由此,就會產生無數片麵而錯誤的、不合情也不合理的判斷:
孩子稍微用心就能快速把作業寫好,他完全有這個能力,他就是故意在氣我!我不能讓他得逞,必須要懲罰他,讓他記住。孩子可以用心,但用心這個能力也需要媽媽培養。
丈夫完全有能力關心孩子關心我照顧這個家,可他就是偷懶不肯做,我要跟他溝通,可聽到他的觀點我就煩,根本聽不進去一點兒,我就隻想跟他爭吵。丈夫也需要照顧,丈夫也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觀點,兩個人之間是平等的,兩個人的溝通是一生的事,不是交流一次就能完全達成一致的。
孩子姥爺一定要跟我對著幹,偏偏要在吃飯前給孩子零錢去買零食!姥爺的好習慣也需要無數次培養;姥爺也有用自己的一點點收入來對心愛的晚輩表達情感的需求,隻是這個需求需要慢慢調整。
當錯誤的判斷產生後,消極的情緒會更加不斷地累積,幻覺與妄念相繼出現。這樣,幻覺與妄念就像麻醉劑一樣讓人的頭腦失去了知覺,人會過度地沉溺於莫名的煩惱,由此,忽略了多少真實存在的美好的情感,錯過了多少深沉思慮的時機,虧欠很多時,很難補上。許多家庭就是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糾纏在這樣相互不懂理解、不能感受到愛的氣氛中,彼此深深需要著,又彼此深深糾纏在一起傷害著。
每一個父母心裏對孩子的愛都是深沉的,可有的父母在表達這種愛時,臉上的肌肉是扭曲的,說話的語氣是恨恨的,孩子如何能感覺到你的愛?那些粗枝大葉、粗聲大氣的父母往往對生命的感受很粗鈍,隻看得到自己頭頂上的那麼一片烏雲,隻感受得到自己體內的不舒適、自己內心的不平衡,很少能感受到孩子的需求、愛人和老人的真實感受。
觀察梁紅給孩子洗頭就像是在洗蘿卜,好像這個“蘿卜”不會疼,沒有感覺,更沒有尊嚴。她是在給孩子洗頭,卻又像是拿洗頭這件事在撒氣,一邊按著孩子的頭,一邊氣呼呼地用另一隻手用力地抓洗,還抱怨著孩子如何不聽話如何惹她生氣。
像梁紅這樣對孩子列數丈夫的無數宗罪,並天天講、重複講,加深印象和記憶,這樣“妖魔化”父親,不僅不利於孩子形成對爸爸的正確認識,而且還會覺得媽媽是個“怨婦”,是一個不快樂的人。試想,媽媽充滿了煩惱,在孩子心中根本樹立不了一個健康生命的權威形象,一個人都無法使自己安心,又如何讓孩子能對她心服口服呢?
父母一定不能經常向孩子傳遞對生活、對愛人的抱怨,更不能經常表達冷漠。抱怨不可能激活別人的感恩,冷漠也不可能索取到熱情,而孩子在父母的抱怨、冷漠裏學會的,則是麵對生活壓力和困惑時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