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物質、成績、電腦遊戲交織出的怪圈(1 / 1)

雲杉夫婦對孩子的付出是現代社會典型的“癡心父母”,很遺憾的是,往往這種“癡心父母”拚命付出的結果就是:培養出一個“花心孩子”。

難道父母為孩子真誠付出錯了嗎?真心愛孩子是沒有錯的,可用什麼來表達愛,這種愛的方式會產生什麼結果,幾乎所有“癡心父母”都沒有認真思慮過。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教育思想做基礎,沒有教育遠見,單純物質無限量地提供,那不是愛,隻會是害。隻埋頭為孩子付出各種努力,尤其是在物質上盡力支付,而不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結果隻會很失敗,雙方也都會受到傷害。

現代社會中,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更豐富了,這個世界向孩子們展示的玩具、書籍、文具、食物也更豐富了,父母們為孩子提供的財富也越來越多。

是物質豐富的人們幸福感更強,還是從前物資匱乏時的人更快樂呢?

父母們是為了孩子生活好、學習好、考個好大學而在努力掙錢,還是被現代工商業的價值觀所驅動,被工商業的時代大機器轉動得迷失了生命應該有的健康優美節奏?

物質上的富足真的會給心靈帶來持續的快樂嗎?

雲杉可能會說,我也不認為物質比心靈的快樂重要,但我隻是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那麼,富裕家庭的孩子學習更好,還是貧窮家庭的孩子學習更好?

物質的大量提供真的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嗎?

孩子的學習成績出色,考上了大學,將來的生活就一定會和諧幸福嗎?

物質對於生命來說,是一種非常粗重的感覺,你能看到它,觸摸到它,聞到它,比如汽車電器,比如食物飲料,你要用到自己全部的感覺器官來享用它,消費它。可這些給人感官帶來感受和享受的物質,為人的心靈帶來的甜蜜、舒適和便利卻是浮淺而短暫的,在心靈中幾乎難以留下任何印記。

這一切來得似乎都是那麼容易,於是,孩子在巨大的物質資源中並不會十分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也很難因為獲得豐富的物質而感激父母。他們隻是覺得寂寞,覺得需要更多的感官刺激,需要不費力不費神的娛樂,打電子遊戲是男孩子們打發無聊的首選活動。

當父母們為自己指定了奮鬥目標、醉心於自己設定的掙錢軌道為生活拚搏時,孩子卻陷入了另一種軌道,越走越遠:貪圖舒適享受,斜著歪著在沙發上看電視,每天隻有吃到對身體有害的高熱量食物才會覺得生活有些滋味,沉浸在電子遊戲中就不想停下來。

父母們在自己以為極重要的事情上辛勤耕耘勞作十幾年,荒蕪了自己,同時更荒蕪了成長中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