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杉說,自己一接到客戶的電話,一有生意可做,尤其是麵對客戶時她就能興奮起來,就能打起精神,平時的事讓她覺得沒意思。其實她覺得這樣的精神狀態讓她心挺煩的,像依賴興奮劑一樣,可有好朋友安慰她說,這就對了,平時不需要那麼多精神,一到正事來精神就行。可她說一看到孩子也煩,孩子看到她也煩。孩子的事情可是最正經最重要的事啊,她努力做事掙錢,做這一切不都是為了孩子嗎?
雲杉的精神隻沉溺於業務和掙錢帶來的刺激,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如同孩子打電子遊戲上癮一樣。如果一個人麵對一件事一個人過於亢奮,做其他的事情時情緒就一落千丈,甚至很不耐煩,這種現象是精神不健康的表現。人的精神應該是從內而外發出來的光輝,不依賴更多的外界,更不依賴太獨特的物質享受,這樣的精神狀態才最滋養生命,也最能與孩子通心共感。
心理健康、關懷自己心靈感受的人總是寧靜而充滿活力,給別人也帶來勃勃的生機,她表達的情感應該十分飽滿,情緒也鎮定自若,尤其是麵對成長中的孩子,父母更應該富有健康的精神食糧。
想要更多的物質,想要更多的甜蜜,想要更多的刺激,甚至把自己對孩子的願望全部寄托在學習成績上,是一種精神的下墜,而穩重、樸素、樂於學習知識、鍛煉身體、熱愛自然、關愛生命,才能給人最寶貴的精神食糧。
父母越是花高學費,越是買大房子,送給孩子好的生日禮物,選擇最貴的文具,就越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用物質堆砌高牆。為什麼親子之間會形成對壘?許多情況下,都是因為隔著物質的高牆,隔著學習成績的長河,導致親子的情感越來越生疏,彼此的心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