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今之果,昨之因(1 / 1)

孩子怎麼才能學習好?孩子怎麼才能把數學學好?這是許多父母都會問的問題。為此,父母們給孩子報數學輔導班,給孩子花高價錢請家教,可不少父母都感覺收效甚微。

與其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向外界尋求解決問題的出路,不如回頭來沉思與觀想一下孩子這學期的心路曆程:

徐鵬生理年齡應該上中學了,心智還遠沒有相應成熟。

初一的課程與小學相比顯然量大難度大。在第一星期的數學課上,他感到有些沒聽懂,他有些茫然,但他沒有學會交流,更不會求助;第一個星期的東西沒學懂,下一星期就沒跟上老師的進度,很快,一個月就過去了,其間,作業是對付寫的,小考試也比較差,不及格。很快,期末考試就來了,考試前,他也在看書,可心思不在書本上,在哪裏,他自己都不知道,有時他會從門縫裏偷偷看幾分鍾電視或從床鋪底下掏出遊戲小說看看。對於孩子遇到的難題和每一時段的狀態,爸爸媽媽都沒有覺察到,直到成績出來,各科考得很差,數學分更是低得驚人,父母才受到了震動。

觀想再回放到童年:

媽媽回憶說,嬰兒時,徐鵬不愛活動,哭聲也少,養著挺省心;兩歲時,爺爺奶奶跟著徐鵬喂飯,徐鵬走到哪裏,他們就喂到哪裏,喂到樓下,喂到公園;三歲半,徐鵬被同班小女生咬哭,臉上帶著牙印回來。

徐鵬本身不愛說話,父母也很少和徐鵬作更多的情感交流,尤其是近幾年,爸爸媽媽沒有陪孩子一起閱讀課外書,沒有一起做過數學趣味題,不知道徐鵬有沒有好朋友,也從來不去觀察徐鵬的臉上是否寫著喜怒哀樂,隻是寒暑假帶孩子出去玩過幾次。孩子的個性中缺乏少年應有的活力,行為上也缺少父母的引導,自我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孩子不覺得自己可愛,也不知道為自己爭取學習成績,也很少因遇到困難而要控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迷迷糊糊地隨著大家天天上學放學,該睡就睡,想玩就玩。一直被爺爺奶奶照顧生活的徐鵬小學畢業後,上了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