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教養孩子重在清晰的遠見(1 / 1)

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獨特的教養目的,有的父母認為從小就必須給孩子立規矩,讓他有好的行為規範和教養;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須學習好,長大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工作就有好的生活;有的父母則認為孩子一定要誠實;還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隻要快樂、健康就好,不一定非要考上大學。

每種教養目的都有獨特的意義,但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想實現每一種教養目的,都要求父母具有清晰的遠見。沒有清晰的遠見,看不到今日的行動或不作為對日後的可能影響及後果,眼前的每一個行動都可能會對孩子不利。

比如,嬰兒小時候情緒過於激動不行,太過安寧也不行。孩子的生命力是需要激發的,要經常給他展示更具色彩更動聽聲音的玩具,經常和孩子交流,這樣嬰兒就會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並一直把好奇心保持到青少年和成年,一直到老年。否則,孩子就會因為興趣少、生活單調而意誌缺乏,學習成績自然提不上去。

再比如,孩子吃飯有很大的學問,規定一個固定的吃飯場所比吃飯本身還重要。孩子的腸胃在蠕動,腳步在移動,這樣對孩子的身體非常不好不說,而且孩子會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沒有注意到與外界的協調,不與外界協調的結果,就是上學不想聽老師講課,有時也聽不懂老師講課,他會隻喜歡自己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當孩子一邊吃飯腳步一邊移動的時候,父母或老人的心裏一定要有根基,一定要留在吃飯場所,並盡力把孩子也留住,否則,家長心裏沒根兒,腳下就沒根兒,身與心都隨孩子動,就把孩子耽誤了,可以說是害了。

再有,在每一時刻,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學期,每一年,父母都要觀察和思考成長中的孩子。如果你在開學的第二天就發現孩子的眼神有些蔫,就要關切詢問;如果第一個星期就發現了孩子學習有些跟不上的苗頭,你就要不斷溫和提醒孩子,並提出你可以給予幫助;如果你在一個月內發現孩子對數學畏難躲避,你可以請家教,至少找孩子,認真看著他的眼睛,給他鼓勁,鼓勵他麵對困難,向老師請教,並堅持每天檢查孩子的數學作業。

結果,即使考試不好,他很沮喪,你其實早已努力過,並且也預測到結果,你也會很鎮定,安慰孩子,因為你們一直在點點滴滴地努力著,所以你一定能一點點地恢複孩子的信心和行動力,期末後假期裏的那一切吵鬧都不會發生……

所以,當你的孩子在人生之初,在開學之後,一開始就遇到困難,有一絲遲疑膽怯,不自信的時候,你能觀察到嗎?你能感覺到其實那時他就已經需要幫助了。所以,當你怒火中燒,嘮叨數落傷心憤懣,愛已經變成心理上的壓力宣泄時,那時的愛,已經變成了一種生理上被動的自我保護。

你和孩子的心,是越淡漠,還是越親密了呢?父母的心智、心理年齡是否成熟?是否一直在追求成長?如果孩子的一切偏差自始時就得到及時的引導,都能得到父母深邃而敏感的覺察,每一步行動的力量該有多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