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父母要用一生完成對自己的教養(1 / 1)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幾千年來,這段令人凝神靜氣、文采斐然的文字令多少讀書人沉靜默記,又有多少讀書人在激勵著他們的子女去記誦,去收斂,去深思。

父母都看別人的孩子聽話,別人的父母培養孩子容易,人的內涵、人的素質,怎麼可能同日相比呢?當父母把寧靜中沉思這種素質看得和生命一樣重要的時候,他們自然就理解,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因為被理解、被接納,他也會理解父母的心意。

每個人,都是在以自己的世界觀看世界,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價值,以自己的個性化培育著孩子的個性,直到產生了痛苦而去責怪愛人,責怪孩子。此時,開始懷疑自己,開始改變自我意識,才是良性教養的開端。

《大學》在開篇不久就提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父母要會定神、靜神、安神,之後,才可以去思慮,沒有安神時的思慮,都是持續不斷的混亂念頭,跟隨念頭的則是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紛亂情緒。

寧靜,深沉,鎮定,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父母如何能調控住自己的感性,向孩子很清晰明白地表達自己的心意呢?請讓生活再樸素一些,請和愛人交流時再相互尊重一些,請平靜而鎮定地對孩子說出你想要表達的每一個字,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你對他的一心一意、全心全意。

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有些情緒、有些話語、有些行為,是屬於尚存在於心裏的未成型心理“產品”,隻適合於心裏存放著,讓它們漸漸長大。父母要試著學會自己一個人整理淩亂的內心,調整內隱的思路,進行邏輯推理,自行消化你感受到的委屈、憤怒和困惑不解,爭取把這些不成熟的心理“半成品”都留在內心裏完成。那些不良情緒情感,來自於錯誤而偏狹的判斷,缺少各種信息,缺少與對方的通心共感,缺少堅定的愛的信念,缺少堅持一直愛下去的純潔的信仰。人們很少會反觀自己,幾乎從不懷疑自己的思想,而背叛愛的,往往是自己的認知判斷,自己的思想。

當自己還沒有完全說服自己,不能平心靜氣時,跟愛人跟孩子不屈不撓地衝突五個小時,也說服不了對方,而且孩子的心會越來越亂。女人的心情,對於家庭所有成員內心的安寧,至關重要。

教養孩子需要內在極強的定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克製自己。自律不是忍氣吞聲,不是順從妥協和回避,而是隨時關注並調伏自己嗓子眼剛升起的那一口氣、心頭的一股火。那些都是錯誤的判斷帶來的不良情緒,殺傷力極大。平靜後再升起來的那一種清涼感覺,是最寶貴的冷靜。長期冷靜中反思,不斷地改善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思想,孩子才會向你學習,把心靜下來,去傾聽父母,去專注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