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父母的個性與生活方式之缺憾(1 / 1)

小秦與丈夫在自己各自的家庭中都是老小,兩個人都天性快樂,生活上一直沒有太大的負擔,上學,工作,自己開公司也都挺順利,大家都覺得他們日子過得不錯,他們也覺得生活挺幸福的。然而,越是這樣的父母,越沒有學會忍,從小到大許多抗挫折能力訓練的機會都錯過了,越是過得順利的人,遇到孩子給自己出的難題越沒辦法,也越容易慌張急躁。試想,父母的精神還不夠安定,父母的精力還不足時,孩子怎麼能精神安定、精力充沛?

小秦表麵上各方麵都很順暢而體麵,但實際上個性容易亢奮,高興起來很難控製,但也有抑鬱的時候,心情很不好,獨自流淚。創作型人才多少都有躁鬱質,也就是亢奮高昂與抑鬱沮喪經常交替,使身體產生很不舒適的感覺,這樣的人生養的孩子多少都帶有這樣的特質。小秦的愛人做的生意比較大,接觸朋友多,每天要麵對和處理的問題都很棘手,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規,經常要找一些朋友“擺平”一些事情,和朋友在一起吃過飯後經常酒後駕駛,開車時特別容易和別的司機較勁,開快車,占道,總是讓小秦膽戰心驚,兩口子經常為這些事吵架。在山區裏的路上開車,丈夫都容易把車開到時速180公裏。夫妻倆的情緒和行為調控能力相對來說較差,相處起來就更容易情緒相互感染,就像身心都不太成熟,且需要磨難、衝突來幫助他們完成心理成長任務的兩個大孩子。在這樣的父母的教養下,孩子又如何能調控自己的情緒,駕馭自己的行為呢?

更有,現代不少年輕父母的工作內容和生活方式都令人目不暇接,表麵上似乎挺有趣,實際上卻十分花哨,嚴重地影響著人們內心的寧靜。物質生活條件富足的情況下,好吃的好玩的一大堆,全世界到處去旅遊,孩子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願望會更弱還是更強了呢?即使學習的願望會更強,那麼,這種繁華似錦的生活方式對於專注學習知識、深入思考的精神條件——安寧來說,是越來越有利還是越來越不利了呢?

細心的父母應該從文章一開頭就能看出來並能感覺到,越是在表麵上生活很華麗很快活很美滿的生活,其實下麵越隱藏著許多沒有發展好的令人憂慮的困境。想一想,精神都被那些閃亮的禮品包裝、變化多端的時間地點占據的人,哪裏會有精力會有時間去關注去養護孩子的精神安寧?父母的工作與生活複雜多變不安定,孩子的各種念頭則如同鏡像一般,相續不斷地湧出來,都不是與學習相關的,而是一些玩耍、不安事件等事情,孩子的心被妄念和幻覺占據得很滿很亂。

每一個父母都是根據自己對人生的體會傳遞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本分的農民覺得虔誠、勤勞、質樸最重要,他一定要傳遞給他的孩子這些美德;下崗工人咬著牙也得供孩子上大學,他認為自己是吃透了沒有上大學的苦;辦事情靠關係,打十幾個電話就搞定事情的媽媽,會讓兒子嘖嘖稱讚,暗自發誓,長大後也要做“像媽媽那樣的人”;家裏經常有人送禮,父母再對送禮人、對所送的禮品來來去去地評頭論足,孩子就學會了淡漠人的情感,隻做優越感極強的評價。父母在教育中,無形地傳遞著他的價值觀:父母在外麵掙大錢;父母注重衣著的品味;父母常帶著孩子去高級商場欣賞最奢華的商品,讓孩子一定要愛上這些“好東西”才有奮鬥目標;父母愛玩,經常帶著孩子天南海北地長見識。孩子的見識的確豐富了,可是精神呢?附著在父母指引的那些東西和活動上,想收神時拉都拉不回來,孩子的神,又如何能守一?

神不守舍,魂飛天外,如何能聚精會神,如何不心煩意亂?神不在家,妄念開始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