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才能變成孩子呢?要想變成孩子,要不斷去除雜念,最後,隻留一念——正麵的光明的一個念頭就夠了。
如果真要想孩子所想,感覺他的感覺,我們就不能總是自說自話。想一想,我們平時是不是習慣了自己發言,習慣了表達自己的期待和失望?許多父母一說起來話根本無法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也無法駕馭那些紛亂的念頭,即使自己的言語沒有中心思想,沒有表達出對孩子真正的關心和教導,仍然無法控製住表達的勢頭。這種“溝通”方式表麵上是在交流,實際上卻是單向的,隻是在你內部裏打轉,根本沒能把你的心意傳達到孩子心裏。這種封閉性的“溝通”方式隻能繼續把自己孤立成一個孤島,讓自己感到自己的孤立無援。
在這個孤島上,李靜感到教育隻能靠她,丈夫根本指望不上。的確,李靜這樣的媽媽在家務活上任勞任怨,家裏的事情幾乎都是她在做,家裏不是很寬裕,但收拾得很幹淨也非常整潔。可她心裏的孤島就是這樣被她打掃出來的,雖然她很想關心孩子,卻不允許孩子有任何與她的“清潔規則”不一致的地方,一產生“錯位”,她就開始煩躁不安,指責是孩子的問題。
李靜要解決的問題,也許不是孩子依賴,不是孩子軟弱,不是孩子總給她添麻煩,而是她自己內心的封閉。這些封閉給了她很不好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不如意不是孩子給她帶來的,是她自己的心長期在孤島上被束縛,既孤單又太僵化。
越是內心封閉的人,表現出來的越是或喋喋不休或咄咄逼人的抱怨。
被封閉的個性控製住的人感覺很不自由,當然就情緒低落,煩躁,不快樂,她所看到的人和事都像是眼前的牆壁在給她添堵。事實上,當一個人遇到令人煩躁的難題時,隻要稍微有一點點正麵的念頭,隻要一線的光明之念,就能產生能量,就能獲得力量,就能轉變眼前的一切!
當你一念之間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內心就會迅速形成一種慣性,認為是他在給自己添麻煩,就會產生一係列苦惱;可如果你一念之間認為是自己的心不夠自由,自己想要變成孩子,感受一下他到底怎麼想的,自己怎麼才能幫上他,即使孩子有錯誤和缺點也要去包容他,孩子就一定會感覺到:我在媽媽心裏,我的錯誤也在媽媽心裏,我的難處在媽媽心裏,而媽媽的期待則在我心裏,我願意為了媽媽,為了自己,去實現媽媽的期待,去做好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