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一直擔心兒子太依賴,丟三落四,軟弱沒有主意,其實,每個孩子成長的力量都是蘊涵在內並且渴望向上的。應該說,每個孩子都渴望獨立,有條理,更堅強,更有主意更自主。李靜眼睛看到的心裏擔心的,隻是她印象中的兒子,不是孩子本身的成長勢頭。
那麼,是不是李靜的情緒過於低落,心態過於停滯在孩子的缺點上了?
其實,“麵條”事件從頭到尾,孩子都表現得很大度寬容,一直在尊重著媽媽,擔待著媽媽的指責,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立和堅強,他的沉默也顯示出他有自己的主見,沉默是他自己做了選擇的結果。如果這樣去看孩子的成長,像李靜這樣擔憂和抱怨孩子的媽媽們是否能更信任孩子一些?
再有,即使孩子的確有一些依賴,軟弱沒主意,如果像李靜這樣既充滿愛心又隨時容易被惹火的媽媽,也隻能讓孩子更加依賴更沒有主意。孩子會搞不懂:為什麼媽媽有時會顯得那麼寬容安詳那麼愛自己,頃刻之間,就能變得那麼煩躁,那麼不喜歡自己?隨著李靜的情緒起伏波動,孩子的心也會起伏波動,情緒變化過大的孩子不太容易自信,所以依賴性更容易滋生出來。
你想做的是你自己,還是想做孩子?如果每一次共處過程中,你在心裏把每個人的感受都曆經一遍,最後你還會像剛才那樣急躁嗎?
現在就請閉上眼睛設想:如果我是我的孩子——
我還很小,還在長大,真希望世上能有一個人完完全全接納我,隨時都肯定我存在的意義,耐心幫助我改正錯誤,這個人我認為是媽媽;
我喜歡家裏來客人,但不希望媽媽在客人麵前指責我的過錯,那樣我會感到不安;
我聽到媽媽說話很快,我的心髒也開始跳得快起來;
感到媽媽有些傷心,我的心情也很不好;
我想嚐嚐媽媽碗裏的麵條的味道,但不想趴在她的碗邊吃飯;
我想要夾好麵條,不想弄得到處都是油,可使用筷子的技巧還不太熟練,我感到沮喪;
我想讓媽媽溫柔地教我如何把兩隻碗挨在一起、如何使用筷子,而不是指責抱怨我,我一個人忍著吧,可是這種感覺真的很孤單……
父母如何增強自己對孩子的忍耐力?就是你要變成他。
當你的心進入他的內部中心,你會在當下就理解了他心裏是什麼滋味,他更渴望什麼,更擔憂什麼,你的心裏則會產生巨大的情感撞擊。那是一種什麼感覺說不清楚,其實是一種慈悲心,你希望他更好更快樂,你不希望他失敗和痛苦,而且你想完整地接納他,幫助他成長,由此,孩子會更自由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