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父母要用一生去完成的功課(1 / 1)

要給孩子的不足以更合理的解釋,並給孩子的良好發展以無限的成長空間。對於孩子的問題,比如徐暢女兒脾氣過大、嘴巴不饒人、寫作業磨蹭等不足,父母是要非常堅持原則,還是思考一下孩子的問題出現的原因,尤其是父母自身的原因?許多父母都在反思,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個性修養,這種覺悟能力非常珍貴,但同時仍有許多父母會一直盯著孩子的問題不放,甚至“千方百計”地在各種場合當著外人的麵反複強調孩子如何不好,更有父母在自身個性與行為上為孩子的不足起著“示範”和“促進”的作用,給孩子稚嫩的心理以無以複加的重擔。

父母要每天都去做反思功課。父母如果每天不斷自省,經常看到的是自己個性的不足以及自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漏洞,那麼父母就很容易發出願望,比如希望自己的語氣更柔和起來,希望自己更理解孩子。如果細心觀察,父母會發現自己也可以向孩子學習到更多的長處和道理,於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就會更加深厚而感激,給予孩子諒解時也會更慷慨起來,而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寬容而與父母更加貼心。

否則,一旦孩子犯錯誤,父母隻單方麵看到孩子的個性不足和成長中的漏洞,就會感到隱患隨時在危及自己的孩子,父母感到難以承受那些潛在的“危險”,必須對孩子指出來“幫助”她盡快改正,於是就會對孩子橫加指責。這樣做,通常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隻會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其他家長也不肯配合你,你看不到令自己滿意的教育效果。時間久了,不滿意會累積成抑鬱寡歡,你會對生活對孩子有更大的擔憂、更多的指責。

父母要有追求覺醒和求知的習慣,不能總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去教育孩子。父母往往會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徐暢會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作文句子給孩子,孩子恰恰需要的是獨立自主,她需要寫出的是經過自己身心感覺的句子,哪怕再稚嫩再蒼白,也是自己生產的“產品”。一次次地累積自己的感覺,一次次磨礪自己的文思,她的作文能力才能真正地“養”起來,寫出更多的美文。為此,孩子需要在寫作之前冥思苦想,在孩子經曆一陣陣創作之前的孤獨困苦時,你才會把最好的東西——獨立自主還給孩子,以及孩子為了獨立自主所要經曆的痛苦甚至掙紮,所有這一切體驗,都是彌足珍貴的。孩子們各有自己的天生的任務和使命,誰也不能取代他們的角色,父母更不可以代替他們成長。

那些個性更獨立自主的孩子,內心會更開放,他們的適應性往往是最強的,敢於迎接挑戰。越是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越是對父母產生依戀,雖然有時這種依戀表現為“反抗依戀”,對父母反抗依戀的孩子,內心充滿了矛盾,越是充滿矛盾,獨自一人麵對困境時,就越容易受到挫折。不是外麵的困境太艱難了,而是他的內在事先已經困於心境,解決外在困境的能力早已打了折扣,大為不足了。

父母要用一生去完成修身以正的功課。父母對孩子愛的奉獻是偉大的,每一個父母都有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值得孩子去學習,但同時,父母還要加強自身的修養。父母與孩子交往過程中,在各方麵都表現得很得當,舉手投足都做得恰到好處,孩子就會領悟父母的心願,但這種“正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長年的曆練。

父母語言中的非語言因素直接影響孩子,不能對孩子有過多的責怪,也不能有過多的縱容,語氣既鎮定又柔和,還要平實,不能飄忽不定或過於強硬,語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適中,說話的聲調更是要平要沉要實,神情不能過熱也不能過冷,身體動作不能太僵硬。要想端正自己的語言、體態和動作,其實最關鍵的是,隨時都要用心念來控製住自己的語言表達。行為正,思要無邪,每一個念頭都可能產生偏差,父母的頭腦有偏差,孩子的行為就會產生偏差,那時,再去糾正孩子的行為,而忽略自己心裏的偏差,就已經很難了。父母自己的身心都很正,孩子就不起邪念,更不會產生行為問題。

因此,父母們都要盡量做到勤奮、敦厚、樸素、穩重、深沉、鎮定、果斷、柔和,自己的心願與行為渾然一體,一個完整一體的成熟個體幾乎不會產生任何縫隙,孩子無從看到你的不足,她也無從去學習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