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孩子的“成長個性”如何在內心世界顯現(2)(1 / 3)

然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常是在13歲以後,尤其是在男孩子身上,他們會出現持續性情緒低落,這種心理狀態似乎看不到什麼原因,也不是因為什麼特別事件,總之,孩子每天都悶悶不樂,沒有什麼事情能激起他的興趣,學習勁頭不高,成績自然也上不去,好像總不在狀態上。父母這時候通常心裏開始發慌,不知道心愛的孩子犯了什麼毛病。

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發育快心理多變,內心活動極為豐富,但他自己判定那些事情又是不能告訴任何人的,他模糊地感到有些東西他要重新認識,心裏也升起一些特別的渴望,同時他覺得有深深的負疚感,所以又必須去壓抑這些渴望,由此,帶來衝動和焦慮的感受。因此,父母們不要簡單輕易地認為他是情緒低落。

那些使孩子們既渴望又焦慮同時又產生負疚感的秘密是什麼呢?首要一點就是他們開始特別想要強調自我,他們會忽而發現自己真的很優秀,各方麵都出色至極,飄飄然陶醉在高度自我評價的良好感覺中,但在幾分鍾之內,即使沒有遇到什麼挫折,他們也會突然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簡直是沒有臉見人了,真想趕快找個地縫鑽進去;還有,他們會喜歡上異性,朝思暮想,甚至會在心裏暗暗喜歡上溫和親切的女老師,那種對異性的渴慕既使他們覺得甜蜜又讓他們品味到異常的苦澀;他們對父母,尤其是父親的批評和斥責特別敏感,抵觸心理十分強烈,甚至會把父親想象成假想敵來抵禦,總是在想象中跟父親對著幹……

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高已經接近成年人,可心理上依然沒有斷乳,精神上爭取獨立,即仍然在學習習慣上不能自控,生活上不能自理。父母把他當大孩子要求,他更希望自己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寶寶,自我認識處在嚴重的搖晃之中,甚至有時,羞於見人的他會突然從書房衝出來,捂著半張臉經過客廳,不願見到客人與家人,到冰箱裏迅速取些吃的再衝回書房,眼神更是不敢與人對接!

內心存在著無數的矛盾糾結,情緒低落僅僅是無數情緒衝突的表現假象。而父母則不明白其中的緣由,隻是把孩子沉悶無語的狀態理解為情緒低落,沒有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如果父母對此階段的孩子在態度上忽冷忽熱,更會使孩子的自我認識不清晰,比如,孩子如果一次考試沒考好,媽媽先是好言安慰又幫孩子分析原因提出辦法,之後幾分鍾,媽媽會突然指責孩子怎麼那麼不用功不爭氣不讓自己省心,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大轉彎會讓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心驚肉跳!甚至連孩子想偶爾宣泄壓抑難過的心情,都隻能捂著被子在裏麵偷偷哭泣,如果被父母聽到,有的媽媽竟會一下子衝到孩子房間裏大聲喊叫:“你別來勁,我辛辛苦苦幹活給你吃給你喝,你不好好學習,有什麼臉哭!”

父母什麼都願意給孩子付出,就是不願意給他悲傷和痛苦的權利。這樣不能承受的父母,給孩子精神成長的壓力太大了。麵對孩子成長中的情緒低落和情緒起伏,父母要有堅強的意誌、柔軟的心,而不是脆弱的意誌、強硬的心。

開學前,麵對堆積如山的寒假作業,孩子顯現出難以承受作業之重的虛弱;考試前,分明感覺到自己心裏發慌沒有底,焦慮異常;不能按計劃好的去堅持鍛煉身體、練琴;學習上、交朋友上一遇到困難就總想退縮,顯得沒有主意,但一說不上學,甚至退學,卻又“堅定”主意;父母一批評他就抹眼淚,或者跟父母大聲哭鬧耍賴,要說吃什麼、玩什麼,那就眉開眼笑,特別開心;上課時根本管不住自己,老師怎麼說都不聽,你說你的,他鬧他的。父母憂心忡忡:孩子的意誌力怎麼可以這麼薄弱啊?將來他一個人獨立生活時可怎麼辦呢?而有個別老師則會恨鐵不成鋼地評價說:“你家的孩子太不聽話!”父母為此十分揪心。

孩子意誌力薄弱會讓父母隱約感到擔心,其實,如果父母不注重培養孩子堅強的意誌,還可能會有更嚴重甚至說是恐怖的後果。因為意誌力薄弱,會讓孩子因此而沒有主見,會回避生存壓力的困境,長大後特別容易受到他人不良習氣與社會不良風氣的引導,也特別容易沉溺於各種不良嗜好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難以自拔,如吃喝玩樂、黃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