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嬗拄著一支手杖,看著不遠處的海浪不停地拍打著的礁石,泛起的泡沫很快就消失不見,時不時還有幾隻海鷗從天空中劃過。
看著海邊的壯闊景象,又想起張安世寄來的書信,霍嬗不由得就想事情想入神了。
“君侯,變天了。您的身體又尚未痊愈,我們該回去了。”陶仲上前提醒道。
被打斷了思緒的霍嬗抬頭看了一眼遠處。
沿海地區的天氣莫測多變,剛剛還晴空萬裏的海麵上不到半個時辰就變得黑雲層疊,看樣子又有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中。
“好,我們先回去。”
霍嬗坐在馬車上,後方是天色越來越暗沉的渤海。(注1)
接到張安世的來信後,說到天子登臨碣石,霍嬗突然之間就有了一種觀海的衝動,因此就命陶仲安排車馬來到了渤海之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的這篇《觀滄海》大氣磅礴、氣吞山河,一直是霍嬗極為喜愛的詩篇之一,也是描寫碣石風光的詩歌中最為出名的一首。
霍嬗如果想讓大漢帝國走上一條與曆史不一樣的道路,如何點亮海洋科技樹也是他亟待考慮解決的問題。
海洋之中有著無數的危險,也孕育著無窮的財富。華夏後世之所以會在一二百年間被西方反超,也與大航海時代的閉關鎖國政策有著極大的關係。歐洲人忙著滿世界搶錢搶*女人,中國人則是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遲遲不願醒來,等到他們搶完非洲、美洲,可不就輪到你這個老大的帝國任人魚肉。
如果想要讓漢民族走向海洋,倭奴國的石見銀山可能會是一個前期推動航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畢竟貴金屬這種東西是任何一個國家永遠也不會嫌少的東西。
秦末的戰火讓整個中國的人口減少了近一半,經濟秩序近乎崩潰,連貴為皇帝的漢高祖都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拉車。漢室也窮啊,於是天才的漢高祖一拍腦門發行了三銖錢,還命令將三銖錢與秦半兩等值,直接就是四倍的通貨膨脹,從老百姓那裏割了一波韭菜。
當今天子於元狩年間發行的五銖錢還算比較靠譜,對於漢季的金融秩序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隨後的七百多年裏,五銖錢也一直在中原大地上流傳使用。
可五銖錢早在呂後時期就已經製定好了大體的規格,不過是因為曆史原因在文景時期並沒有發行而已。當今天子能夠推行五銖錢,並不是因為他的的金融水平有多高,其主要目的在於加強中央集權以及通過鑄幣獲取利益。
而就在發行五銖錢之前,天子還曾經有過一次騷操作——發行白鹿幣。拿一張一尺見方的白鹿皮就敢和劉氏諸王以及列候貴族要四十萬錢。真可謂是有其曾祖,就必有其曾孫,節操掉得一個比一個狠。
如果問西漢時期的中央政府為什麼沒有如西方的羅馬帝國一樣使用金銀幣作為標準貨幣,那麼原因就有很多了。
一來是漢代主打的是小農經濟,經濟交流比較有限,金銀等貴金屬不是小額交易的首選。
二來是大量的金銀貴金屬被窖藏或者陪葬,貨幣價值不能得到發揮。漢武帝、梁孝王等貴族的陵墓後來就成為了綠林軍和發丘中郎將發財的重要途徑。
三來是國家對於貴金屬貨幣的職能認識不足。比如《漢書·食貨誌》中晁錯之言“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統治階級言論。老百姓們安於種田就好,金銀這種東西不是他們所需要的。
如果有了足夠產量的銀作為後盾,中央政府推行銀本位製,推進商業貿易大規模發展也就不會是什麼天方夜譚。
發展商業貿易在西漢也是有其理論基礎的,“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的管仲大佬之所以能夠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由他一手建立的齊國商業貿易體係功不可沒。作為時下諸子百家都認同的大賢,《管子》中對於商業發展、貿易戰爭都有過比較詳盡的記載。
在封建社會階段,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並舉會是一個比較適合長遠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這樣的運行模式也有助於新的社會形態的誕生。
正思索間,霍嬗乘坐的馬車就停在了居住的行宮偏殿前。
“君侯,中尉王公來了。”
不用陶仲提醒,剛走下馬車的霍嬗就看到了中尉王溫舒也從他的車馬上下來。
王溫舒快步迎上來道:“下官見過君侯。”
“小子霍嬗見過王公。”霍嬗還禮道,”今日倒是巧了,我剛從海邊回來就遇到了王公。”
王溫舒點了點頭道:“著實是很巧。”
霍嬗倒是沒有想不到,這並不是什麼巧遇。王溫舒今天一早就派人盯著他的行動,要不是覺得去海邊偶遇太過刻意,可能早就去海邊見他了。
“王公此來必定有事,請入內詳談。”霍嬗躬身邀請道。
“正有此意。”王溫舒便在霍嬗的引領下走進了偏殿。
分賓主坐定,王溫舒先開口道:“太一保佑!十數日未見,君侯的身體看起來大有好轉。”
“謝王公吉言。”說完,霍嬗就閉口不言,等著王溫舒道明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