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全完啦
陳禮畢竟是錦衣衛指揮使。
他對新政是死心塌地的認同的。
正因為認同,所以當得知張安世要支持倭國和朝鮮國新政的時候,第一個反應,便是有些抗拒。
這若是讓這些藩國給學了去,豈不是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
至於為何不認同,倒也不是陳禮這個人有什麼完備的理論體係,亦或者有什麼別樣的思想。
這隻出於一種最樸素的情感反應而已。
於是陳禮道:“殿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別看朝鮮國與倭人恭順,可他們恭順,是建立於我大明國力鼎盛的緣故,倘使……”
張安世自是明白他的意思,道:“這些本王都知道,本王心裏是有數的,你自管放心就是。陳禮,什麼時候你也這樣囉囉嗦嗦,猶如婦人一般了。好啦,你拭目以待便是了。”
陳禮聽到這番話,才稍稍放心,擔心是一回事,可不得不說,對張安世,他素來是信服的。
頓了一下,他便道:“殿下,卑下還需繼續打探鴻臚寺那邊嗎?”
張安世想了想道:“不必打探了,就如此吧。”
“喏。”
……
鴻臚寺。
在這裏,這些日子幾乎每日都有酒宴。
群賢畢至。
諸多賢才,高談闊論,好不熱鬧。
其中尤以鄭晨最是風光。
誰也不曾想到,這位新學大家,竟一下子翻了身,如今已成了倭國貴賓。
不隻如此,連朝鮮國的使者也暗中與他接觸!
不過鄭晨此人,似乎還是頗有氣節的,忠臣不事二主。
今既已答應了倭人,如何還能與朝鮮國暗通款曲?
今日又是一場酒宴。
倭人已定下了歸期。
此番雇請的賢才足有三十九人,一個個,都是在大明如雷貫耳的人物。
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教大喜,這些時日,早已搜羅了許多大明的情報,越發知道,天朝上國推行新政之後,國力之盛,已至曆朝曆代的巔峰。
此番入朝覲見,卻是沒有白來。
隨來的武士,也個個摩拳擦掌,倭人學習慣了中原,所以並不會有任何的心理障礙。
這一次回國,這新政便要迫在眉睫了。
眾人心身愉快,喝了個大醉。
足利義教握著鄭晨的手,親昵的道:“新政之推行,我已博覽群書,頗得章法,隻是如何擬定日本國革新,卻還需請教。”
“這個輕易,老夫早已胸有成竹了。”平日裏,鄭晨其實是很謙虛的,可現在,鄭晨因為吃醉了酒,不免有些不含蓄了。
此時春風得意,笑容滿麵,道:“新政之要,有三。其一,分田,其二,開海,其三,革除舊弊。”
分地、開海,這些尚還好說,可是革除舊弊,卻令足利義教有些不解,便道:“何為革除舊弊?”
“既要反儒,亦不可使僧侶胡作非為,此前種種舊製,概要廢黜。如此,這新政的地基,便算夯實了。”
“噢。”足利義教點了點頭,又繼續道:“此三者之外,還有什麼分教?”
“建模範營,振興工商,製造火器……”
他如數家珍一般,說的如癡如醉。
足利義教則也聽的不禁高興起來。
看著這中土的繁華,再聽這鄭晨口若懸河,足利義教不禁心潮澎湃,對未來充滿了期盼。
“隻是……殿下……”滔滔不絕地說了一番建言後,鄭晨卻板著臉,道:“以上種種措施,都不過爾爾,新政成敗,卻不在於。”
足利義教雖滿身酒氣,可此時聽了鄭晨的話,頓時認真了幾分,道:“還請賜教。”
鄭晨道:“新政成敗,在於殿下是否有孤注一擲的決心,倘若殿下退縮,也不失為公侯,這破釜沉舟的事,但可留待殿下兒孫們去解決。”
此言一出,足利義教便立即露出了毅然之色,恨不得立即抽出刀來,斬斷自己的手指明誌。
於是他慨然道:“宋王可以,我亦可也。還請先生與諸賢,隨我東渡扶桑,不吝賜教。”
“好。”鄭晨也當機立斷。
這鄭晨滿麵紅光,麵帶得意之色,此時好不容易有了這樣的機會,他豈能錯過?
“我唯恐的,就是新政不成……貽笑大方。”足利義教感慨道。
他雖心中激動,卻也略有幾分憂慮。
鄭晨便正色道:“宋王可以,殿下如何不可?這些時日,我與殿下朝夕相處,殿下之才,勝宋王十倍,必能成功,就請殿下放下顧慮。”
足利義教聽罷,更是心潮澎湃。
好聽的話,誰聽了都心裏服帖,其實他也對張安世有一些耳聞,推行新政,確實是萬世之功,可張安世的詬病和缺點,卻是不少,又貪,又懶,又饞,可謂是五毒俱全。
而這一點,他自認勝張安世不少。
數日之後,朝鮮國與倭國各自返程。
來時是浩浩蕩蕩的使節團,回去時,規模更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