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居於天界上清境裏的靈寶天尊,曾經化生為靈寶君,在這齊雲山雲遊逍遙,點化了觀世音菩薩在此成道。
靈寶天尊在齊雲山上的留跡之處,便建有後世的太素上清宮。
惠昌援自被妙玉收留下來,做了宮院的守門人,甚是盡職守業,處處謹小慎微。每日裏天剛泛亮,他便是第一個從床上爬了起來,把諾大的庭院,每個台階和角落,等等各處,無一不被清掃得幹幹淨淨。
無事可幹時,他便去了經房裏借下各類各樣的書籍,反複研讀。
妙玉每次見了惠昌援,看他不是手執笤把,就是揣了***家書典覽閱,自是十分滿意。
她便不露聲色,隻在心中揣摩此人到底隱藏多久,是否尚可教化?
這惠昌援悟性極深,道家的書讀得多了,便能對如何跳出三界五行、超淩世外,與人侃侃而談。如若與人言語不和有了爭論,他總能引經據典,頭頭是道,總使得道家之論立於上風。
更有好多次,惠昌援還能對著遊客口若懸河,講解觀世音菩薩如何被了靈寶天尊點化,雖成佛,其實也是向道之人。
所以經了惠昌援的宣揚,足見學佛不如修道,為此常常引來眾人的共鳴喝彩。
妙玉聽了,見著惠昌援雖是多有謬論,倒也正合了她那“得道遠勝於成佛”的一貫心祟,自然十分歡喜。
不由得,她在那原先剛烈性情裏冒出一種奇念,想到要是依著惠昌援這般悟道的本事,如果精心施以指點,用了他的這番辯才,若是抗上了慧雲大和尚,定能使其顏麵掃地。
於是,妙玉開始按著自己的如意盤算,有意識地對惠昌援不時給出一些點撥。
惠昌援自然是細心聽教,由此融會貫通,道業大長。
見到時機成熟,妙玉果真就帶了惠昌援去往九華山,向了慧雲故意找茬,誌在比論高低。
惠昌援唯此精明異常,對了妙玉的這般算計意領神會。加上他又對慧雲早存有報複之心,幾次對陣下來,那慧雲大和尚被駁斥得體無完膚,節節敗退。
見到慧雲屢次敗在太素上清宮一個看門人的手裏,妙玉心中大悅,正式收了惠昌援為嫡傳弟子,賜了道名“行知”,一麵傳他些道家真功,一麵嚴加管束。
有一年,恰逢了慈儀百歲壽誕來臨,妙玉還帶了惠昌援一同前往雪山王母池朝賀。
這時的惠昌援雖然已是年近四十,在慈儀跟前卻能做出乖巧伶俐之態。他左一個“師爺爺萬壽”,右一個“師爺爺無疆”,逗得慈儀滿臉歡欣,對這叫“知行”的徒孫十分中意。
以道教的禮儀,弟子對隔了一代的上輩女道長,隻能稱作是爺,而不能叫為奶奶或姥姥。
那時妙馨還隻是十幾歲的年齡,剛被慈儀收做了關門弟子沒有多久。
她對二師姐門下,這個比自己大了許多的師侄頗感稀奇,對他在跟前俯首跪拜,口尊“師姑”,既覺得好玩,又很不好意思!
但令慈儀師太剜心一般惜痛的是,她這二弟子妙玉回到齊雲山不久,突遭了一場大病,急不能治,遺世羽化而去。
年過百歲的她,先後失了妙善、妙玉,就隻剩了妙馨一個徒弟。
而齊雲山的太素上清宮裏,隻好又推舉靜塵道長做了住持。
沒了妙玉的管教,惠昌援在太素上清宮又熬了段日子,便經常下了山施展方術,諸如為人家卜易算卦,撩看風水,甚至超度亡靈,廣散符咒。有時三五天,有時一去半個多月,在遠近一帶頗聚了些名聲和人氣。
礙著是親戚的情麵,靜塵道長雖是對惠昌援日漸跋扈奈何不得,但對他為自壯神威,屢次索借妙玉生前那件視若寶衣的金邊道敞,從來是言辭拒絕。
但有一日清晨,惠昌援突然披頭散發,來了靜塵住持的寮房。
他道是,夜間夢裏見靈寶天尊由上清境下凡,說下了十六字真言讓他謹記,乃是“上清一宗,靈通四疆,神召吾民,教化眾生”,並將要傳下一本《天機玄經》,令其“惠天昌世,援道今古”。
靜塵聞言,內心吃了一驚。
因是惠昌援所言的這本《天機玄經》,據道家記載,屬靈寶天尊贈與炎帝,炎帝又傳與軒轅黃帝,直至夏商周文、武諸王等。
《天機玄經》雖是隻有一卷,卻能包羅萬象,奇幻奧秘,無所不蘊。
此書屬於秘傳,極少有人耳聞,更不要說一覽真顏。便是靜塵道長,也隻聽說了《天機玄經》似是被慈儀師姐珍藏於雪山王母池道觀,內中詳實,師姐並未透漏過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