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趕在王後的鑾駕之前去京都平亂,才有操作其他的可能,不然恐怕要費事的。不過他們秦氏都做到這一步了,那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讓齊氏在坐天下。
他們老子已經把福分給折騰光了。
領頭:“自然是以百姓為重,少城主晚去京都一刻,京都百姓就在戰亂,惶恐中不得安寧,還請少城主即刻點兵出發。”
得燕赤侍總兵也不用再回燕城了。越是這個時候,秦地越是不容有失,領頭已經發了消息,讓燕青時刻注意魯地動向了。這時候可不光是燕氏想要撿便宜的。後院失火那是必須杜絕的。
至於燕城,真的安穩的很。有李氏在,有燕城主在,有喬木還有小世子在,隨便出來一個都能穩住局勢,
不是燕少城主對自家人放心,實在是有事實證明,他家媳婦兒子,就有這份本事。
燕少城主點兵,身邊帶了領頭總兵,蘇將軍,程將軍,秦九郎,還有幾位常年跟在身邊的燕城老將,就這麼出發去京都了。
領頭總兵還擔心,半路碰上鑾駕的話,他們到底要不要一起進京呢,畢竟沒有交惡,而且大家走的是一個路線。
有秦九郎帶路,愣是連鑾駕的影子的影子都沒有看到。領頭總兵忍不住看了這位三小姐的嬌客好幾眼,這不科學呀。還是說秦氏到如今這份上了,還有這份能力,人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話可真是不假。
秦九郎:“領頭總兵不用看,不會碰到鑾駕的。我秦氏拚死也不會讓齊氏在少城主前麵入京半步。”
領頭總兵不以為然,誰先進京對於如今的燕氏來說重要嗎,少城主若是有心京都,又豈是齊氏能夠阻攔的。要知道燕城當初能夠地位超然,那是因為燕城北麵那就是外族,燕氏子弟用鐵血為京都鑄就了一道長城。
所以京都齊氏看不上貧瘠的燕城,才任其發展壯大的,如今的京都呢,秦地,魯地,燕城,三麵環繞,京都能如燕城那般超然嗎。不過是費點事,省點事的事情而已。
不過秦氏如此做,當真舉全族之力成就燕氏霸業的話,以後秦氏隻要能夠安分守己,怕是一個大家族的地位,不會再動搖了。秦氏族長給子弟博了一個未來呀。
這就是大家族審時度勢的本事,也是他們能夠長盛不衰的根本,誰知道百年之後的燕氏,會不會是如今的齊氏呢。
領頭突然就覺得意興闌珊,等少城主這邊安穩了,他還是去夫人身邊的好。遨遊四海,還能飛天俯瞰大地,那是一種什麼高度呀。可以藐視眾生了呢。
燕少城主的到來,對於京都肯定是打擊性的,不過燕少城主身邊的侍衛,那是絕對的武力鎮壓,京都本來也沒有多少兵丁了,如何同燕少城主的侍衛對抗,再說了,人家燕少城主說了,那是進京平亂的,而且也確實把亂子平了,自從少城主進京之後,京都真的沒事了。
就是官員們惶恐了,燕氏父子到底忍不住了呢。
這時候就不得不說,人家秦氏忍辱負重,留在京都的半朝秦氏官員了。當真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至少燕少城主同百官上朝的時候,沒有遇到冷遇,更是不用少城主開口,就把那些噴燕氏父子狼子野心的人給堵回去了。
秦半朝不是白叫的,任誰都看出來了,秦氏投靠了燕氏了呢。這是要做燕氏的馬前卒。
丞相大人都覺得大勢已去,秦氏官員過半,他們若是開口的話,即便是王後帶著王子們回宮,還能如願繼承大統嗎。
國丈大人本來就沒剩下幾根的黑頭發,一夜之後都白了,希望多大,失望越大,想要靠著血脈讓王氏進一步,怕是如今要因為血脈,讓他們王氏萬劫不複了呢。
京都局勢的發展那都是戲劇化的,百官之間怕是早就明白早晚有這麼一日,能夠平穩過度,也算是大幸。至於齊氏如何,真沒人去管,就讓他們繼承先帝遺願,去尋仙問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