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諸道首論五胡峰 言禮玄藝佛道儒(1 / 3)

天道自序夏延周,人心無道擾春秋;

百家爭先七雄殤,中華初統秦漢續;

風雲千秋蕩三國,五胡八王亂兩晉;

十國六代南北朝,諸道入世撼隋唐;

兩晉時代,八王禍亂西晉導致漢家內耗,國力衰弱,逐漸喪失了對周邊胡人部族的統治。胡人開始逐步蠶食漢家天下,西晉滅亡後,開啟了五胡亂華時代。

彼時永嘉禍亂,整個中原淪陷,漢人被蠻夷暴屠殆盡。而胡人則陸續建立了非漢政權,即五胡十六國,彼此連年爭殺,戰事難休。

每個王朝的建立代表著一方文化和教義的形成。這些教義理念在戰火之地傳播,成為百姓絕望中一絲精神寄托,諸教由此得以繁衍。

五胡禍亂結束數百載之後,各種教義延續不一,更新淘汰,在華夏大地存有八教立世:言禮玄藝,佛道儒俗;

八教分別用各自理念,或教化眾生,或指領朝綱,謀求一己光大。諸教之間偶有嫌隙衝突,但整體關係仍是求同存異。

忽一日,道教掌教徐淩子,傳信七教,以商談諸教立世共存為論由,約眾掌教於四月十七,在五胡峰相聚。

消息傳開,彼時行商富賈、文豪墨客、帝王貴胄、市井俗販、婦孺老幼、醫漁耕匠諸三教九流,逐一聚於胡峰之下。欲睹眾掌教之風采、盼聆諸教眾之高論,一時五胡峰上熙熙攘攘,人流聚散;

但看那五胡峰怎生模樣:

陡峭淩涯懸空,五峰如指擎天;

陰風竄繞似雲壓,盤根堆石如壘徹;

往昔羯羌占山巔,今朝佛道點青峰;

“今日便是四月十七,不知那些仙人何時來?”一錦衣青年輕搖羅扇。

身旁的背簍老者回應:“哪裏什麼仙人,不過和我們一般凡夫俗子而已......”

“你豈知.....”錦衣書生剛想斥言老者鄙陋,但轉念一思自己如何和一老叟理論?轉身向一青衫書生道:“客兄,你可知此山為何名為五胡峰?”那青衫書生答道:“王兄既問,便容李某獻鄙,王兄可見這山上五道尖峰如指,似要插聳雲霄,有此得名五胡峰,此乃說法其一。”

錦衣青年束扇接言:“昔日五胡亂華時,匈奴、鮮卑、羌,羯,氐這五族曾在此山聚義,立誓胡戎圖霸中原,由此得名五胡,此乃說法之二。”

忽聞身後一語:“未見前曆休胡言,五胡地域分布、語言、風俗、習性皆不相同,聚在一起彼此說什麼都聽不懂!”

兩人回首,見一少女,手持魚竿,看似漁家女子。錦衣青年見她麵容姣好,意氣頓消:“誠如姑娘所言,我等皆未曆經過曆史,真相如何,隻能由後人評說,傳者所訴!”

青衫書生言道:“我也曾聽傳言,當年太武帝逼屠五胡,胡戎各族不甘大勢已去。便在此山上,用胡族異語咒術相應,召喚五胡妖獸--諦柯摩,妄念反擊華夏。所幸被當年的八教掌教聯手封印於此地!此山的五峰,便是那妖獸的五指!”

“是啊,是啊,劉嫂,我小時候就聽老人說個這個傳說!”一布衣農婦連忙說道。

“張媽,若是光一隻手便似山般大小,這妖獸若是出世,豈不比天還高大?”旁邊的垮籃老嫗言道。

老婦身後的虯髯大漢聽聞,不以為然:“怕是你家老爺子說鬼嚇你的,朗朗乾坤,如何來得妖獸?哈哈哈哈......”

張大媽回望:“去去去,羅老三,我們聊天,你別瞎摻和!”

“張大媽好,劉大娘好!”這時從虯髯大漢身後,冒出一個八、九歲的女童;

兩個老婦急忙把接過女童:“哎呀,小杏也來了?羅老三,你個帶孩子來做什麼!”羅老三嘿嘿一笑:“嗬嗬嗬,她娘說了,反正也是閑著,帶孩子來見見世麵!”

一扛鋤少年問到:“若這妖獸個頭真有這麼大........當年又如何能被凡人封印?”

背簍老者言道:“想必是用了什麼法器寶具,人力再強,終究無法與妖神匹論!”

旁邊有一金衣富商,對身邊藍布漢子道:“何福,聽到了吧?還真有法器!這次錢瞎子算得挺準!這次我們要發財了!”

藍布漢子:“是啊,是啊,老爺,這次我們要發了!”

彼時五胡峰上男女老幼,那邊三個一團,這裏五人一堆,各自簇團相聚,言談語論說著八教五胡往昔,吵吵鬧鬧繁茂熙攘。

忽聞那漁家少女輕音高指:“有人來了!”背簍老者、扛鋤少年、劉嫂等眾人皆仰麵而望。

錦衣青年正想:這裏這麼多人,有人來了,何足為奇?語未出,隻見峰頂之上,霞光旖旎,光中人影攢動。

身未至,聲已傳:

菩提是業,業中求因,因果自然,然法觀相;

相本浮塵,塵起姻緣,緣盡顯業,業是菩提;

見佛者一字一步,從雲端霞光走至五峰之一。

“是他,是他,劉嫂,這就是我和你說過的高僧,就是他去年給我家小虎治過病!”張大媽說道。錦衣青年對青衫書生言道:“客兄,此人便是佛教副掌教----業菩提!”

扛鋤少年和漁家少女皆仰頭觀望,旦見業菩提身貌:

頭扠佛冠,鬢垂木珠,紫裟遮身白履蓋足;

慈目祥眉,手執玉牌,一派威和善麵之氣;

隻見業菩提起手佛印:“阿彌陀佛,貧僧遠客,反先到了!”語甫落,兩道青光墜至業菩提左右兩側,化作人形,亦是佛門高僧。

隻聽背簍老者對扛鋤少年講到:“想這佛教本是西域胡人教義,如今卻在我漢家光大。”

扛鋤少年不解言道:“胡戎數百載與我漢家不容,戰事難止,為何胡人推崇卻受漢家接納?”背簍老者回應:“佛教被胡人傳頌時,眾生平等、護生不殺、慈悲行善、解脫自我這些教義是否亦有,吾輩不知。但這些教義理應受到傳播,我等又何必追求來源!”

青衫書生言道:“王兄,你可知道,如今我等作詩吟賦,來源便是這佛教。胡戎僧侶常用佛語楔子之短句,傾訴心中情懷!這楔子便是詩賦之前身!”

錦衣青年道:“客兄當真博學,王某受教!”青衫書生卻回言:“說來慚愧,這並非李某之所學,反是幼子所教授李某。”

錦衣青年頗感驚異:“客兄不避自短,當真君子。我記得令公子不過三、四歲年紀,便對詩句有此研究,將來在詩壇作為必是非凡!”

金衣富商問那何福:“何福,你看那和尚身穿的紫衣袈裟、手中的碧色玉牌,都值不少錢吧?”

何福回道:“是啊,是啊,老爺,值不少錢呢!”

眾人交談之際,忽聞詩號再起:

正名實,辨是非,巧論謀談誑言定天下;

說合縱,商連橫,寸舌如簧謬語撥乾坤;

隻見一人口吟詩號,步履登峰,搖搖晃晃已矗立於五峰之一,旦見來人怎生模樣:

黑袍披身白扇搖,烏澤峨冠清體瘦;

俊美男相羞紅顏,沉屙不掩陽剛骨;

漁家少女不禁脫口:“唐無子,是唐無子!”

張媽自言自語道:“劉嫂,這,這是男是女啊?”劉嫂:“這人,這人你看像不像那個老五?”

“老五?哪個老五?”張媽疑惑。劉嫂言道:“就是咱們鄰村的那個唐老五啊。自幼沒了爹娘,整天在村裏遊蕩,人倒長得不錯。年輕的時候,還追求過咱村的何沐瑤啊!”

張媽聽聞更奇:“聽說那年他和沐瑤一起私奔了,這麼多年沒有音訊.....那唐老五和我們一般年紀,若還活著,應該也是個糟老頭子了!”

唐無子向業菩提折扇持禮:“咳咳,大師,鄙人有禮,近來可好!咳咳,諦涅槃大師的傷可好些了?”

業菩提也持令還禮:“阿彌陀佛,有勞唐掌教掛懷,貧僧在此還禮了。倒是唐掌教常年染疾,多避俗情閑事才是。釋摩尼,舍利曼,見過唐掌教。”

業菩提左右兩位佛者相對一視,各自施禮。

錦衣青年問漁家少女:“漁家女子,你可認得這位唐掌教?”漁家女子答道:“此人是言教掌教唐無子,剛才他口中所言的那位諦涅槃大師,便是佛教現任掌教。”

扛鋤少年問道:“言教?此乃何教?”

背簍老者回言:“先秦之前,百家中有縱橫家和名家兩大門族,皆善言辨。名家擅長名和實的言討辨論,鄧析,惠施,公孫龍皆名噪一時。以物釋其理,指證徹其道,苛察繳繞,詭譎邏輯,但詭辯之名難辭其咎?;縱橫家觀大局、察靜動、能揣摩、料機先、通謀略、善決斷。蘇秦張儀之名不必多說,言談縱橫有度,處事開合自如......”

錦衣青年一旁側聽,向青衫書生道:“客兄,想不到這山野老叟,學識倒是不淺!”青衫書生回應:“聖人言,三人必有我師!王兄,學海無涯!”

聽那背簍老者繼續言道:“漢家之後,兩大門族不受帝王所善,逐步沒落,門人遣散。想來都善言的原因,兩家門人多有交流,取長補短,去蕪存菁,漸漸融合形成了如今的言教。早在魏蜀吳爭霸之時,言教弟子常憑利舌遊說各方勢力之間,謀求富貴,傳聞言教第一任掌教有鬼才之稱,謀略縱橫三國......”

青衫書生接言:“.....後至南北朝時期,言教憑借三寸之舌,上輔諸王建功立業,下護黎民存生留息。慢慢受到眾生推崇,皇室信賴,發展到如今規模。”

抗鋤少年聽畢:“原來如此!”

羅老三問道:“說這和尚、謀士怎麼都和神仙一樣,一個化光而至,一個踏峰而行,便是身懷武藝絕學,也不應至此!”

漁家少女道:“一教之立,紛雜繁瑣;武功仙法、奇門玄術皆有涉獵甚廣,方能久存於世。我們俗人難如登天之事,八教弟子曆年修煉,皆可能為!”

羅老三,金衣富商、錦衣青年等眾人同問:“仙法,玄術,從何而得?如何學得?”之類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