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有足以亂真的證據,一樣能夠將矛頭指向倭國。
一句話,休養了五年,杜荷有心活動活動筋骨,倭國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根本無需什麼假證據,在踏月留香的明察暗訪之下,證實了一切是倭國所為。他們留下了一條線索給了負責調查此事的唐朝官員,讓他們能夠更快的查明這事實的真相。
李世民得知一切竟是倭國自導自演,頓然大怒,下達了討伐倭國的命令。
杜荷毛遂自薦,他可以不參加更大的戰事,放棄更大的功績,但討伐倭國卻不能不參加,哪怕是當一個馬前率也好。
李世民也知杜荷一直對倭國有著極大的成見,準了他的請求,讓他掛帥征討倭國。
戰前杜荷是意氣風發,走路都覺得輕飄飄的,渾身都是勁力,但抵達島國之後,一切就覺得無趣了。
這個時候的島國已經跟時代脫軌,跟大唐相比就是沒開化的野蠻人,麵對唐朝的精兵強將,島國士卒壓根不堪一擊。
他們所謂的堅城,杜荷一凳腳都躍的上去。他們的大軍,在杜荷眼中,比民兵還民兵。
兩軍對決就如秋風掃落葉一樣,幹淨利落。
唐軍從九州登錄,短短的兩天便以占據了九州全境。杜荷隨即兵分兩路,一路走小倉攻直攻〖中〗國,另一路取府內攻打四國。
兩路軍節節勝利,為了抵禦唐軍的攻勢,〖日〗本聚集全國之力,湊齊了五萬強兵齊聚藤原京,〖日〗本最大的都城。
杜荷起初還覺得有點意思了,哪裏知道攻打四國的薛仁貴,直接抄水路,過界町,以一萬輕騎奇襲了藤原京,將倭國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大軍打的七零八落,直接拿下了藤原京逼得倭國舒明天皇狼狽的往東逃竄。
杜荷心中鬱悶若死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他領的大軍走的是陸路,而薛仁貴走的是水路在速度上他無論如何都是比不上的。
與薛仁貴會師,杜荷這一次兵分三路,一路取北陸越中,一路直攻甲信武藏,杜荷親自領著大軍過東海駿河追擊舒明天皇。
唐朝大軍從最西方的九州,一直打到東北方的陸奧、蝦夷,將島國打了一個對穿竟然無一敗績,連小小的阻礙都沒有遇上。
舒明天皇早在關東就讓杜荷給逮住了。
不過兩個月,唐軍就完成了對倭國的製霸,在倭國建立了扶桑都護府,將島國納入境內。
島國雖然狹小多天災,但卻是盛產黃金、白銀以及各種礦石的大國。各礦區在當地國民的開采下,源源不斷的送入大世家的覆滅,是曆史的必然。
他們的存在,嚴重的造成了一種壟斷,使得寒門士子難以有一展所長的機會。
這對於一個王朝來說並非是一件好事,也因如此,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楊堅才會創出科舉製度,為了就是遏製門閥世族的成長。隻因世族力量過於強大,科舉製度並沒有改變多少現狀。
直到唐朝,情況才有所好轉。尤其
...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章共 3 頁 當前是第 1 頁 1
(百度搜索可快速直達本書)
溫馨提示:親愛的書友,
當前已經是本書的最後一頁 ,強烈建議您
,方便下次從本章繼續閱讀!(喜歡本書,請點擊
推薦給其他書友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