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覆滅,是曆史的必然。|超速更新文字章節|
他們的存在,嚴重的造成了一種壟斷,使得寒門士子難以有一展所長的機會。
這對於一個王朝來說並非是一件好事,也因如此,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楊堅才會創出科舉製度,為了就是遏製門閥世族的成長。隻因世族力量過於強大,科舉製度並沒有改變多少現狀。
直到唐朝,情況才有所好轉。尤其是貞觀一朝,李世民有著不輸於楊堅的高瞻遠矚,即位之後就將門閥世家視為肘腋之患,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他做了許多壓製世族門閥的事情,重視科舉,扶持關隴世家等等,但因門閥世族根深蒂固,取得的效果並不明顯。
杜荷的出現是改變一切的源頭,他最大的長處即是擁有千年的知識,根據種種情況改良了印刷術,改良了造紙術,通過各種促進社會發展的手段,讓門閥世族的地位動搖。最後更是隨著弑君案的發生,使得門閥世家受到了致命一擊。
趁他病,要他命,這個簡單的道理李世民還是懂的的。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李世民根據那些出至世家的官員,自身的才華,或裁減或調離,將他們打散開來,不能互相依仗。如果他們能夠在獨立的環境下,依舊能夠成為一方良吏,則意味著他們卻又才能,值得重用。反之,則才能有限,將這個造福一方的機會讓給他人。
隻是短短的年餘間,各種合理的政策,科舉中越來越多的寒門士子贏得了一展所長的機會成功的成為了地方明吏。因為百姓得到了許多學習的機會民間也湧現出許多德才不輸於世家的大學者大儒。世族的威信,與日劇減,漸漸淡出了士林界不再受到盲目的追捧與崇拜。
唐朝的肘腋之患,也得到了根治。
至於外敵,唐朝已經沒有敵手了,經過長時間的四方征討,東突厥、吐穀渾、薛延陀、高昌、高句麗、吐蕃、南詔等等能夠給大唐帶來威脅的敵人,一個個都成了證明唐朝強大的證據,消失在了曆史的洪流中。
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唐朝都在致力於內部發展。尤其是海上的絲綢之路,更是取代了陸路,成為了大唐全新的經濟命脈。
為了穩固海上絲綢之路,杜荷提議組建水師,發展水上艦隊。大唐王朝步戰騎戰,天下無雙,但水戰卻並不盛強並沒有一支能夠引以為傲的海上艦隊。
高瞻遠矚的李世民同意了這個提議,招募海民,募集工匠,一邊著重於水軍的訓練,一邊致力於戰艦的研發。
雖然沒有強敵但大唐的經濟軍力都沒有因此而拉下,反而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貞觀二十年,平靜了五年的大唐王朝終於遇上了愚昧的挑釁者。
遠在東方的島國,眼紅於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經濟,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貪婪,sī底下喬裝成海盜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道展開了搶劫屠戮。
同時倭國天皇還自作聰明的派使者出使大唐,表示若能夠發展兩國邦交,倭國願意配合大唐全力圍剿海盜。
因為杜荷的一直從中作梗唐朝至今都沒有與倭國建立邦交,雖然倭國年年都派出使者示好但都無果。
倭國使者的態度jī怒了好麵子的李世民,他還不知道海盜是倭國搞的鬼。不過海盜的出現,無疑是正麵挑釁大唐帝國的威嚴。這自己國家的威嚴,自然由自己找回,區區一個小小的島國,想幹什麼?
李世民直接將倭國使者轟了出去,派專人調查此事,隨即動用已經成型的大唐水師,在絲綢之路的要道上巡邏。
杜荷現在已經是軍政要員,這種小事還不至於派他出馬,但他還是暗地裏派出了踏月留香。他的直覺告訴他,此次海盜與曆史上明朝遇到的海盜相差無幾,應該是島國人的傑作。就算不是,那又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