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中的這期《環球時報》出版於2007年12月20日。若看小說它的頭條新聞是《美核實驗室被黑賴上中國》,導讀是“聲稱絕密網絡遭到襲擊惡意誇大中國黑客能力”。這則新聞是由該報駐美國、加拿大、德國的特約記者所撰寫,但通篇皆是對《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報道的轉述,似乎他們在當地的采訪就是閱讀報紙,當他們的摘譯完成後,北京的編輯們再給它加上一個市民化的題目,“被黑”、“賴上”這樣的詞語像是出自市井之口,而不是嚴肅的報人。
頭版的右下角是本期導讀,它們分別是:歐非峰會總提到中國;日外務省急擴“中國科”;台編造“防空識別區”嚇百姓;**強迫兩蔣陵搬家。
在我對這份報紙有限的閱讀經驗裏,它在已出版的1500多期中,中美關係、中日關係、台灣問題,總是占據著最顯赫的位置。報道的腔調是一貫的,美國與日本對中國總是用心險惡,台灣則是它們經常利用的工具……
自20世紀90年代之後,廉價的民族主義不僅是填補意識形態破產後價值真空的手段,也是刺激銷售額的有利工具。這份報紙富有標本意義,它的主辦方《人民日報》標誌著意識形態,而當它試圖進入市場時,它迅速擁抱了煽情主義與市民心態。
除去沒完沒了的美、日、台問題,剩下的版麵留給了國際問題的摘譯,其中有一版是娛樂事件,一版則是“讀者文摘”式的小品文,國際論壇版則是這份報紙的主張與言論,其中一個常設欄目是“做自信的中國人”。這一篇的名字叫《超越西方視角,才能有自信》,它像是一篇高中式的議論文,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都是你熟知的陳詞濫調。彌漫在文字間的是內在焦慮,與西方媒體上充斥的“中國崛起”論調不同,普通中國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缺乏基本的把握,感覺自己仍生活在西方話語製造的濃烈陰影中。
閱讀《環球時報》的經曆是沮喪的,這種感覺從它的報名就開始了。“環球時報”4個字印在紅色塊上,並有“GlobalTimes”的英文翻譯,在報名的色塊旁則是黃色的醜陋廣告“骨質增生專用藥膏”。
不管是中國人依靠這份報紙來了解世界,還是一個外來觀察者通過它來了解中國人的世界觀,其傷害都是驚人的。如果它被認作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國際事務報紙,那顯然,中國人對於崛起的中國給世界所帶來的後果,即使不是渾然不覺,所知的大部分也是錯誤的,那種受傷者的心態和陰謀論的傾向,經由這些報道,不是減弱而是增強了。
四
這份報紙我斷斷續續地讀著,兩杯茶、睡了一覺之後,鹹陽機場到了。除去曆史書上的秦始皇那久遠但短暫的年代,這座城市從未進入我的視野。據說它在過去20年中成為一座專門生產保健品的地方,滿街都是各式保養品的廣告,其中最知名的是來輝武的“505神功元氣袋”,在20世紀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時,很多中國人的腰部都戴著它,醫治日漸脆弱的脾胃。
古老的都城鹹陽變成了西安的衛星城。寬闊的機場高速公路穿越了這古老的關中之地,它是中國文明發源地之一,平原上經常有一座座的土堆。“它們是周朝人留下的墳墓,”開車的朋友會說,“他們的墳就是這樣的。”她迷戀曆史,是個不折不扣的唐朝迷。西安誇耀自己是12朝或是13朝古都,其中秦與唐是最常提及的,它們是中國曆史的頂峰。事實也的確如此,比起上海的無根基和快節奏,西安的節奏緩慢、容易向後看。在酒店的走廊裏、在商場的門口、在新開張的沃爾瑪超市前,我都看到了秦俑的仿製品。一座試圖複原唐代歌舞生活的大唐芙蓉園,是如今西安人宴請客人的最時髦場所,人們品唐朝菜,看那些豐滿美人的歌舞,心裏更期待自己是“長安人”。就像我的那位朋友所說,那時我們坐在市中心的KingCoffee,她說這是在永寧門內,從前隻有王公貴胄才能在此消遣。
每當我們想誇耀全球化給此刻中國帶來的文化融合時,經常忘記了一些時代的人們早已知此。去讀讀那本《撒馬爾罕的金桃唐朝的舶來品研究》吧,唐朝前葉的中國人多麼自信地體驗一切外來品,與外來者融成一片。唐代的強盛也一定給後人留下難以改變的印記。
強大的中國沒有直接的對手,她的周圍要麼就是那些弱小的國家:朝鮮、日本、越南、緬甸,它們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西北方的遊牧民族難以征服、朝秦暮楚,但是它們的文化卻顯著地低於中國;那足以對中國構成挑戰性的古羅馬,或是阿拉伯帝國,則遙遠得構不成威脅與競爭。
但每當我試圖這樣理解中國的天朝心態時,一個結卻始終難以解開。談起中國的曆史,我們經常忽略她的變化,總是一相情願將她視做從來如此。於是,中國變成了一個2000年**的帝國,儒家思想一直牢固地統治著人們的內心,天朝的觀念從來顛撲不破……但事實上,今日的中國版圖是經曆過多少代人的征戰、談判、同化、通婚所達成。
一直到唐代,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中心仍集中在北方,中國文明的演進就像是一群生活在黃河上遊的人們不斷向外拓展的過程。但此後,中國的中心南移,盛產稻米的長江下遊開始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果你有在中國旅行的經驗,就會知道陝西話、四川話、福建話、廣東話、雲南話有著多麼顯著的分別,這些省份很容易像歐洲各國一樣變成獨立王國,但是它們卻被奇跡般地統一在一起,並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確信無疑。這種不斷擴展與融合的內在動力,必定澎湃和綿延不斷吧。所以,每當人們指責長城象征了中國的封閉特性時,我就會想到,我們也遺忘了中國的開放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