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普及(1 / 2)

七巧板是一種智力遊戲,顧名思義,七巧板是由七塊板組成的。由於等積變換,所以這七這塊板可拚成許多圖形,例如:三角形、四邊形、不規則多邊形、各種人物、形象、動物等等,如果配合兩副或以上的七巧板,甚至可以做出一幅畫。

它是漢族民間流傳的智力玩具。它是由唐代的宴幾演變而來的,原為文人的一種室內遊戲,後在民間演變為拚圖板玩具。

楊奕記得,清朝一本書《冷廬雜識》說:宋黃伯思宴幾圖,以方幾七,長段相參,衍為二十五體,變為六十八名。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製,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錯形,如蝶翅。其式三,其製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一百有餘。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遊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我們以前,學校也有孩子玩,現在的孩子,都不喜歡玩這種東西了。”陳萍說道。

十九世紀最流行的謎題之一就是七巧板。七巧板的流行大概是由於它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明白易懂的緣故。你可以用七巧板隨意地拚出你自己設計的圖樣,但如果你想用七巧板拚出特定的圖案,那就會遇到真正的挑戰。

“我記得,在一個韓國節目裏麵,居然有韓國佬說這是他們的傳統工藝品,真是不知所謂,韓國佬太無恥了。”一個男同學很氣憤地說道。

楊奕笑了笑,都這麼大了,還是一個憤青。

不過,韓國佬還真是什麼都敢說自己是的國家的。老實說,韓國成立才多少年?他有個屁曆史呀!就算是,也隻能說是人家朝鮮的吧?

“七巧板”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其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在民間廣泛流傳。

“我們中國的,別聽他們胡扯。”

楊奕也不知道“七巧圖”不知何時傳到國外,受到他們的歡迎與重視。

他就聽說,李約瑟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國劍橋大學的圖書館裏還珍藏著一部《七巧新譜》。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特竟用象牙精製了一副七巧板。法國拿破侖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為消遣遊戲。

唐老師自己掏錢,買了一副,這種東西很便宜,畢竟製作太簡單。他們都可以隨手做出來。以前,學校的七巧板,都是老師們自己動手弄出來的。

老校長買了一麵撥浪鼓,準備拿回去給孫子玩,小孩子,都是挺喜歡這種會響的東西。

它同樣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漢族樂器和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撥浪鼓的主體是一麵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甩動擊鼓發聲。

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麵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製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麵的撥浪鼓最為典型。

很多人不知道,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並不是某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我國各地、各少數民族地區都出現過撥浪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