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包突起人世間——中國古代墓葬文化(1 / 2)

**這本書相當的十分的好看,這是一本精彩的書,如果您有什麼觀點,留個評論吧**

這裏是芸芸眾生的埋身之所,他們中有富商巨賈,也有帝王將相。這裏鐫刻著人們或豐功偉績或默默無聞的一生。這裏寄托著生者對死者的哀思,埋藏著人間最貴重的金玉珠寶、奇珍古玩。這裏是死者的長眠之所,也是盜墓者的舞台。這裏埋藏了無數人生前的故事,也講述了無數盜墓者的傳奇。這就是古代人類文明重要的載體——墓葬。

葬者,藏也

墓葬是人類靈魂觀念的反映和物化表現,所謂“葬者,藏也”,說明墓葬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是人類對靈魂鬼神的敬畏和不忍同伴暴屍於野的心情折射。在中國,墓葬的源頭可以上溯到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那時的人們將死去的同伴埋藏在洞中,並在屍體周圍灑上赤鐵礦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墓葬,而那赤鐵礦粉,則是人類最早、最樸素的隨葬品。

隨著文明的發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階段,剩餘勞動產品的產生、貧富差距的出現,使得墓葬麵貌產生多樣的變化。

夏商周三代的墓葬多為土坑墓,隨葬品也是死者生前使用的禮器、玩物。一些等級較高的貴族墓葬中常常會隨葬青銅禮器、玉器等隨葬品。除了精美的隨葬品外,大型墓葬中往往還有殉人和殉牲,有的墓中殉人多達百餘人。當文明的曙光照耀人類大地,物質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著。這個時期的墓葬也表現出了文明的凝重與悠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的“封樹”製度逐漸形成並完善。所謂“封”,便是以土堆積成封丘,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墳包。所謂“樹”,即是在封丘周圍植樹,以固疆界。封樹的形成無疑為墓葬增添了許多莊重的色彩,它明確指明了墓葬的位置、等級,甚至還有其中隨葬品的多少和價值,當然,這無形中便給盜墓者傳遞了信息。

到了秦漢時期,除了土坑墓外,石室墓和磚室墓逐漸流行起來,墓葬的形製也趨於多樣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多元發展的時代,墓葬的隨葬品卻日漸統一,形成一種固定的隨葬模式。秦漢時期是隨葬俑的完善時期,聞名於世的秦始皇兵馬俑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到了漢代,隨葬俑中增添了很多日常生活元素,這些陶器俑類形成固定的組合,如倉、灶、井等,這些特殊的俑被稱為模型明器。俑一般為陶質,雖然其精美程度堪比藝術品,但俑本身並不具備多少經濟價值。不過,這並不代表秦漢墓葬一掃前代喪葬的奢侈之風,通過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看到秦漢墓葬中那些珍貴的玉衣、精致的飾品仍然映射著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傳統思想。

漢代之後,墓葬的形製逐漸統一,規模較高的墓葬一般都有長長的斜坡,斜坡的兩側以及墓室的內壁都繪有色彩繽紛的壁畫,如磁縣灣漳墓、高潤墓、太原婁睿墓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壁畫墓。壁畫的出現,是墓葬中模仿人間生活的進一步簡化。但是,墓葬中的隨葬品卻未因墓葬形製的簡化而有所減少。魏晉時期的大型墓中除了貴重的金屬器,還有代表當時手工業巔峰之作的瓷器。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高峰時期。尤其是唐代,繁榮鼎盛、歌舞升平成為這個時代的代名詞,這種為盛世所締造的奢華同樣影響了墓葬。一方麵,隋唐時期墓葬的形製進一步簡化,一般隻有一個墓室,隻有高等級的貴族墓葬才有兩到三個墓室;另一方麵,這些形製簡化的墓葬中的隨葬品數量和貴重程度卻都很驚人。隋代李靜訓墓的墓主人隻是一個年僅九歲的女童,隨葬品中卻有大量奇珍異寶,其中不乏價值連城者。這種厚葬之風到了唐代愈演愈烈,極盡窮奢極欲之能事。

舞破巔峰始下來,經過奢華至極的唐代,中國墓葬開始了簡化的進程,宋元明清各代的墓葬已然不再像當年珍寶滿藏,漸漸地,墓葬成了銅錢和日常用具的世界。中國墓葬文化源遠流長,不同時期的墓葬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特征和人們的靈魂觀。那些豐富的隨葬品則傳遞著豐富的物質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