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雄渾的帝王陵墓
墓葬中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當然首推帝王陵墓。秦始皇陵、漢代帝王陵、唐代關中十八陵、明十三陵、清東西陵……這些陵墓不僅僅是古代帝王的埋骨之所,更是中國古代先人們智慧的結晶。
秦始皇陵占地200餘萬平方米,號稱千古第一陵,曆經2000餘年風雨,至今封土猶存;漢武帝茂陵封丘聳立、鬆柏蔥鬱,一代雄主漢武帝用天下稅賦的三分之一修建陵寢並收羅天下奇珍異寶,締造了茂陵這座盛世豐碑;盛唐帝陵乾陵連綿數千米,兩旁石刻林立,封土宛然山巒;明定陵耗資百萬,其內珍寶堆積,令人歎為觀止……
古代帝王中許多人在生前便開始修建宏偉壯麗的陵寢以顯示帝王的威儀。這些帝王陵墓自古以來就以它們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關注,當然,也難免盜墓者的覬覦。
墓葬選址的風水依據
這些裝載著死者屍體和當時物質文化精品的墓葬究竟埋藏何處呢?眾所周知,中?古代文化講究風水和堪輿,尋常百姓無論購置房產、裝修房屋,都要依風水而定,墓葬是人死後永恒的歸宿,因此人們對墓葬地址的選擇更加謹慎,務求符合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最早起源於戰國晚期,經曆代發展,逐漸成為一門具有完整理論體係的學說,並在中國古代廣泛流傳。
“葬山之法,若呼穀中”,中國傳統風水學說認為,山勢起伏中的平地最適合建造墓葬,因此,一般等級較高的墓葬都選擇背山麵水的風水寶地。如著名的滿城漢墓、龜山漢墓、大葆台漢墓、雷台漢墓,以及唐代的關中十八陵等,都是依山造陵。
帝陵陵址的選擇更是關乎國運,所依的山勢、流水的方向都能決定一個王朝的興衰和子孫後代的命運,因此,帝陵的選擇往往要經大臣們的討論和堪輿學家的理論證明才能正式確定。如西漢十一座帝王的陵墓都將陵址選在渭河北岸地勢平坦的鹹陽原上,這與漢代的火德相呼應;唐代關中十八陵則都是依山建造,則是對應了堪輿學說中土深水厚、貴若千乘的說法。
在曆代王陵中,宋代帝陵陵址的選擇是個特例。按照堪輿學說,宋代皇帝姓趙,五音歸角,隻有將陵墓建在高山高水之處才能蔭蔽子孫,因此宋陵與曆代帝陵截然相反,是背水麵山而建。
一抔黃土終難幸免
也許就是從隨葬品進入墓葬的那一天開始,被盜的厄運便伴隨著墓葬的始終,一般稍為富庶的人家墓葬都會遭到盜墓者不止一次的盜掘,更遑論掩埋著稀世珍寶的帝王陵墓。唐代關中十八陵除乾陵外,其餘無一幸免;曾轟動一時的老山漢墓,墓門開啟後僅餘墓主人和盜墓者兩具骸骨,講述著這座墓葬女主人當年的絕代風華和盜墓者最終難逃一死的悲慘命運。
隨著考古學的逐漸發展和成熟,學者們開始對古代墓葬進行科學發掘。但是考古發掘往往慢於盜墓進程,考古工作者似乎總是跟隨著盜墓者的步伐,望其項背,卻又總是落後一步,如震驚考古界的戰國時代虢國國君墓的發現竟是由一件驚天盜墓案引發。
千年曆史風雲塵埃落定,正是先人們創造的發達的物質文明和“事死如事生”的豐厚隨葬品為這些古代陵墓渲染了神秘色彩,吸引了千百年來無數盜墓者鋌而走險、趨之若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