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擦肩而過(1 / 2)

四德扶起安寧,“郡主,您這樣子還是別去山上了。”您這樣上山又下山的,您尊貴的腳怎麼受得了。

“可是……可是我……”安寧可憐兮兮的看向站在不遠處的君清澤,委屈的噘嘴,這男人還真不懂什麼叫憐香惜玉,她一個大美人在他麵前都成這樣了,他都不過來扶她一下,真是夠冷血的。

君清澤道:“郡主,你還是下山去吧,讓四德帶你下山去看看大夫,這崴傷一定要盡早處理,不然可是會發紅發腫……就像白麵饅頭一樣。”

安寧抽了抽嘴角,無法想象自己的腳腕要是真如君清澤所說,腫的跟饅頭一樣,那她可哪裏也去不了了。

安寧命令道:“四德,你被本郡主下山。”

四德一臉的為難,他的主子是君清澤,可不是麵前這位嬌氣的郡主,他隻聽太子殿下的話,更何況,他今天的任務是陪著殿下去萬福寺祈福求茶。

見四德一臉的不願意,安寧轉頭看向君清澤,“殿下,男女授受不親,我隻能讓四德公公被我下山了。”她才不要讓那些侍衛背著她,如果背的人換成君清澤,她也是不介意的。

四德指著自己,一臉為難的說:“郡主,我也是男人啊!”

安寧鄙夷的上下打量他,“你頂多算半個。”

四德捂著胸口,一臉的受傷,他的心好涼,好痛!

君清澤也懶得在與安寧糾纏,便命令四德護送安寧下山找大夫,並派兩個侍衛一路跟隨,剩下的侍衛跟他上山。

得了命令的四德委委屈屈的在安寧麵前蹲下身子,背著她一步一個腳印的下山。而君清澤繼續往山頂的寺廟而去。

萬福寺依山建造,沿凹洞自下而上,亭台閣榭層層疊疊,雲梯天橋跨空曲環,險中有險,奇上加奇。

林昕妤站在寺廟門口抬頭看向門匾,這是皇帝君臨天禦賜“萬福禪寺”匾額。

走進寺門,大殿中間擺著一隻四角大鼎,裏麵香火滿滿,跨過門檻,在前麵有一尊金身的釋迦牟尼的塑像,桌子上擺著貢品,嫋嫋的香氣將佛身纏繞。兩側是形態各異的大佛,高高聳立,給人一種無上的敬畏感。

韓夫子帶著林昕妤在小僧的帶領下來到主持的禪房前,對於聽禪這樣的高大上,林昕妤表示自己一定會聽睡著,便於韓夫子告辭,說自己在寺廟裏轉轉,晚點再回來。

韓夫子點點頭,叮囑林昕妤兩句後,跟著小僧進入禪房。

林昕妤回到寺廟大堂拜祭後,出了第一個寺門,中間有一放生池,池子裏養著五色的金魚,有一隻烏龜真趴在石頭上曬著日光。

再往前走是一處孤峰拔地而起,圓柱形如卓錐。山的西麵有寬敞溶洞,洞分三層。

洞的下層建成文武廟,供奉孔夫子、關公、嶽飛等3位曆史人物。長年香煙繚繞,鍾聲輕揚。

二層為觀音寺,內供觀音菩薩。兩邊廊柱上各塑有蛟龍,盤柱而上,栩栩如生。可惜在極左年代被打爛,痕跡仍留。寺門上掛一匾額曰“慈雲廣被”。

三層是一大洞口,穿山而過。洞前石壁上架一天橋,用梘木構成。雖經三百多年之久,仍固若金湯。登橋遠眺,向都山城盡收眼底;移眼腳下,如置身於雲端,不禁心驚肉跳,膽小者均不敢上。

洞內地麵上置有石桌石凳,古色古香,供遊人休息玩樂。石桌旁有天然石獅、石龜,伴著遊人嬉戲。洞頂乳石倒掛,猶如盞盞天燈,為遊人照明。

後洞口石壁上刻有“風洞”二字。站在此後洞口,清風拂麵,涼爽清幽,猶仙境也。放眼遙望,山後小河蜿蜒,數座小山包立於河邊。前人形容為“五馬沿江走,三星水上浮”,蔚為壯觀。風洞旁有兩個小洞,一洞通後山腳,一洞通後山頂。小洞內石上有一腳印,相傳為宋朝儂智高的四弟儂智會留下的腳印。

寺內石壁上,有多處摩崖石刻,為文人墨客所題。山內另有多處小洞石室,洞內漆黑,洞道蜿蜒曲折,需持照明燈具方能往遊。

林昕妤站在天橋之上吹著風,欣賞著兩側的風景,視線轉到一側的石壁,上麵刻著一首詩:鳴鍾香鼎繞紅塵,朝拜誰來覺了因。出入廟堂逢惡鬼,刮來膏血奉諸神。

林昕妤走到崖壁前,上麵擺著鑿壁刻字的工具,思存一番,她拿著工具開始敲敲打打起來。不出片刻,她麵前多了一排字:冬冬儺鼓餞流年,燭焰動金船。彩燕難尋前夢,酥花空點春妍。

君清澤走進寺廟上了三香,詢問小僧一番,得知方丈正在會客,他便決定四處轉轉,很久很久沒出來玩了,聽著清幽的鍾聲,他朝天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