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人情不是罪(1)(1 / 3)

1.放下可憐的優越感

中國人有很強的等級意識,還有很強的群體意識,這兩點結合起來,就造成了另一個糟糕的意識--排外。中國人總是願意分成一個個小圈子,對自己圈子裏的人就很寬容,但一旦出了這個圈子,情況就變了,他們通常都對圈子以外的人很苛刻,或者說很挑剔。而且,各個圈子之間往往都會瞧不起彼此,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圈子什麼都是最好的,其他的圈子都望塵莫及。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曆,一個圈子的人聚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講另一個圈子的壞話。

其實,這正是沒有個體意識的一種外延。我們都知道,沒有個體意識之後,就會用他者來定義自我,這時候直接的行動就是通過顯示自己的強悍,來證明自己。而把這種情結放大,就是顯示自己的圈子的強悍來證明這個圈子,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幫派意識。往大了說,就是古人所說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僅是一句話,更是一種傳承,我們從很早就有這個概念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原是指楚國的,春秋的時候,楚國處於我國南部,跟中原來往較少,被大家視為異類,所以才有此一說。那古人又是如何麵對"其心必異"的呢?翻開我們的史書,看看上麵對外族的稱謂,都是充滿了侮辱性的,什麼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沒有一個好的,隻有處於中間的我們才是天生的高貴,其他都是異類,甚至是卑下的。這,就是我們傳統中相當要不得的東西,一種帶有嚴重等級意識的集體情結。

直到清朝末年,我們還是有著這種變態的自大情結,當我們的國門被外國人的大炮轟開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們還沒有覺醒,依然抱著天朝上國的自大情結麻木著。當時,辜鴻銘認為外國人的膝蓋是往後彎的,林則徐見到外國人的輪船,以為是用水牛拉動的。明明外國人高於我們的科學技術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我們,但依然不能改變我們對外人的鄙視,正是這種守舊的思想,讓我們失去了時機,才會一次次地被人侵犯。

這種排外意識,在近年又有所顯現了,並且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加大,區域發展的差別拉大,表現得尤為突出。最近好像稍微好點了,前幾年的網絡論壇上,常出現所謂的地域貼,也就是兩個地域的人互相攻擊,或者是人們集中攻擊某一個地域的人。在這方麵,河南和我的老家東北是出鏡率最高的。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不能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希望別人認可並遵從自己的生活方式。說白了,還是一種趨同思想,想讓別人都跟自己一樣。人的差異性都不承認,更別說地域的差異性了。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南方人和一個北方人在一起聊天,他們都會對對方的生活方式感到詫異,好像見到了外星人一樣。連豆腐腦到底該是甜的還是鹹的,都要拿出來說一說,在網絡上,這件事竟然受到了空前的關注,數以萬計、十萬計、百萬計的人都參與到了討論之中,人們都認為對方的吃法很莫名其妙。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我曾經經曆過這樣一件事情。幾年前,我從寧波坐火車回東北老家。車上的旅客對飲食問題展開了議論,幾個東北人說起南方人吃飯的習慣,說南方人很奇怪,什麼都要弄熟了再吃,居然不吃生的黃瓜。一個老鄉說的最有趣,他說:"那些南方人都吃熟的東西,不吃生的,說生的不好吃,可是呢,有一次我去吃飯,要了一個圓蔥雞蛋,廚師炒菜的時候一通顛大勺,那手藝是不錯,圓蔥一直被他顛得空中飛舞,基本都沒沾到鍋,結果上來的時候還是生的呢。可是,他們還是說熟的好吃。"這時,旁邊一位就附和了,是啊,南方人不懂什麼叫好吃,咱們的蘸醬菜多好啊,他們都不吃……坐在我旁邊的是兩個南方人,聽了很不服,不過沒有參與到討論中去,而是他們兩個私語,談論食品衛生問題,他們認為黃瓜之類的東西怎麼能生著吃呢?多不衛生啊!於是開始鄙視北方人的生活習慣。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們最後談論到了海鮮,覺得海鮮生著吃是最好的,口味佳。這時,他們已經忘了"衛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