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人情不是罪(1)(2 / 3)

這就是典型的趨同思維了,不懂別人的生活方式,也不想去懂。明明是他不懂的,他卻認為這是錯的,橫加指責,而不是去理解包容。

在他們的眼裏,跟自己不一樣的就是錯的。這種意識幾乎存在於每個中國人的腦子裏,以前的時候,是城市和鄉下的分野,城市人總瞧不起鄉下人。現在是本地人瞧不起外地人。在這一點上,越是大的城市就越是明顯。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和上海,當然,這兩個地方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據說有一個上海的電台主持人曾經對他的一個聽眾說,請你團成一團,圓潤地離開,離開這個城市,離開你討厭的人們,原因是他在節目裏常說上海方言,那個人聽不懂於是就發短信抗議了一下,當然,其抗議的方式也是"地域式"的。

我們經常會在大城市的論壇上看到本地人發帖讓外地人離開,說外地人攪亂了他們的生活,堵塞了他們的交通,分享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他們還對外地人的素質等方麵進行全麵的鄙視。

這種人很複雜,不好給他們下一個固定的標簽。說他們是惡毒吧,好像有點冤枉人家,沒準人家生活中特有愛心,說他們自私吧,好像也不是很準確,沒準人家經常幫助別人呢。我覺得隻能說他們糊塗。他們不明白,中國是所有中國人的,是十三億納稅人在養活著我們的政府,政府投資開發的地方,就是全民都可以參與的,也就是說"本地"不隻屬於"本地人",那也就沒有理由排斥"外地人",自然需要全民分享。所以,把某一個發展得好的地方視為自己的"圈地",覺得隻有自己有資格待在這裏,就顯得有些不合適了。當然,他們自己是意識不到的。

很多人都有這種思想,當你按照正常的程序"剝奪"他們的特權的時候。他們就會憤怒了,毫無來由的憤怒,因為他引以為傲的東西沒有了。

2.幫親不幫理,自古如此

中國人遵從倫理體係,以親情為重。不管什麼關係都喜歡用血緣來表示,這一點在我們的語言裏就能找到依據。漢語裏,總有這種詞,君父、父母官、師父,我們還把黃河比做母親河,我們稱要好的朋友為兄弟……所有這一切都是以倫理體係為基礎的。

其實,注重倫理關係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用倫理關係來定義文化屬性就有些不合適了。這麼做的後果就是這個民族沒有邏輯思考的能力,也沒有約束全民的價值體係及道德體係。這樣的社會,是以犧牲個人的獨立性來維持穩定的。在這種社會裏,人與人之間是單向關係,統治者永遠是統治者,被統治者永遠是被統治者,人們隻能尋找比自己更低的層級,而不是打破層級體係上升,他們上升的唯一方式就是熬,熬到年頭了,自然就上去了。

這種一切以倫理、血緣為本的社會體係,是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放在第一位的。不管什麼事情,都是人情最大,至於所謂的對錯、是非、善惡都在其次,隻有當它們跟人情關係不發生衝突的時候,人們才能公正地對待它們。

這就造就了幫親不幫理的慣性思維,受這種思維支配的人判斷問題的對錯是根據是否跟自己有人情關係來決定的。如果有一方是自己的朋友或者親人,那麼他們就會無條件幫助。隻有兩方都跟他們無關,且也不可能發生什麼關係的時候,他們才會秉持公正。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共同創業,最後劉備當了皇帝,另兩個成了他手下的將軍。不過,這兩個將軍沒享到幾天的福就死掉了。關羽中了東吳呂蒙的計,敗走麥城,最終被殺。張飛聽說自己的二哥被殺,反應很激烈,馬上要求大哥出兵替關羽報仇,劉備也積極響應,亦有出兵東吳的意思,不過很多人勸阻,遂沒有立即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