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曹操,自古英雄多寂寞(3)(2 / 3)

有時我會忍不住想,如果劉虞真當了皇帝,會怎麼樣呢?曆史會改道嗎?實際上是不會的。那時諸侯割據的局麵已經形成,誰也無法製止動亂的發生,即使能幹的劉虞當了皇帝也不行。動亂會引發戰爭,戰爭能製止動亂。所以,作為政治家的劉虞可以暫時改變幽州,卻不能永遠改變天下。後來的事實說明,即使是幽州,他也無法徹底改變,因為在幽州的地盤上,他還有一個老冤家公孫瓚。

雖然圖謀宣告失敗,但袁紹仍然癡心不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退而求其次,繼續鼓動劉虞兼任內閣首輔(領尚書事)。

你不當皇帝,就當內閣首輔吧,咱們重新組織政府。國家大事也不要你操心,隻需要給我們發一頂官帽子(承製封拜),其餘的事兒交給我們辦理就行!

袁紹也知道自己這個車騎將軍是自封的,由於沒通過官方權威認證,是不作數的。讓他鬱悶的是,劉虞反應還是一如既往地冷漠,他根本沒興趣去接這個唾手可得的餡餅。出於對袁紹這種可恥行徑的鄙視,同時也為了讓袁紹死了那份心,劉虞索性把他派來的使者給斬了,甚至還揚言寧肯跑到匈奴去喝西北風、啃黃沙,也不與袁紹合作。遇到這麼一個腦袋不開竅的人,袁紹暫時也沒轍了。

漢獻帝不能幹,能幹的劉虞又在玩謙虛,但國不可一日無君,那該選誰呢?事實證明,袁紹雖然人在江湖,卻心係朝廷,雖然遭受了一係列無情的打擊,但參政議政的熱情卻有增無減,他還在積極開動腦筋,為國家大事日夜操勞。終於有一天,他的思想觀念突然解放了——既然你們都在客氣,那我就不客氣了!

那不是野心家嗎?可天下亂了,誰管那麼多啊?但此事要慢慢來,先看看群眾的反應再說。於是,他決定對曹操的態度來一次火力偵察。

一次,袁紹把撿來的一塊玉印在曹操麵前晃來晃去。由於漢朝隻有皇帝才用玉印(即所謂的玉璽),其餘的大臣依級別分別用金印、銀印、銅印,因此,袁紹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老朋友,看看,我有這款寶貝,總有一天要當皇帝的。盡管曹操對袁紹拙劣的表演惡心不已,但他卻不說破,隻是半開玩笑地說:“我怎麼會聽你的指揮啊。”

估計袁紹想當皇帝想得走火入魔了,被曹操當麵婉拒後,他並不死心,又派出說客對曹操說:“現在袁紹兵強馬壯,事業蒸蒸日上;孩子們也已經長大,後繼有人。在天下英雄中,有誰能比得過他呢?”言外之意很明顯:他很強,他的兒子也很強,漢朝的江山遲早是他袁家的囊中之物,你還是從了他吧。

曹操內心泛起的不再是惡心,而是痛恨。他真恨不得殺掉這個野心家,但目前自己的事業剛起步,還沒有能力對付他,何況許多事還要仰仗他幫忙,所以不能和他徹底翻臉,那就把這事兒放一放,等有機會再說。

要說袁紹這個人還真執著,曹操不支持不要緊,那就不管他,隻要手下人擁護自己就行。問題是他不是人家肚裏的蛔蟲,別人的想法他怎麼清楚呢?所以,為慎重起見,他讓手下一個叫耿包的人向外透漏口風,想看看群眾的反應再決定。

群眾很快就有反應了,而且還異常激烈,他們眾口一詞:“耿包擅自散布反革命輿論,妖言惑眾,陷老板(袁紹)於不忠不孝的境地,實在是大逆不道,論罪當誅。”

原來自己人都不支持我當皇帝啊。尷尬至極的袁紹沒有辦法,為防止引火燒身,他趕緊殺掉倒黴鬼耿包,以絕後患。

天下亂了,該何去何從?這是曹操麵臨的問題。對曹操而言,他原本要想討伐董卓,但諸侯們都如同行屍走肉,毫無作為,也不想作為。而死心塌地跟著袁紹混是絕不可能的了,分手是遲早的事情。雖然他目前有幾千人的隊伍,人數似乎不算少,但前次在滎陽徐榮已給他上了生動的一課:沒有後勤保障,沒有援軍,憑一己之力孤軍深入,即使有兩三萬人也無法取勝,何況自己現在那點兒人,塞董卓的牙縫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