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父疑子仁宗暴崩 鳳易龍孫妃僧位(1 / 3)

卻說那內侍海壽飛騎到了北京,當殿宣讀遺詔,皇太子高熾,再拜受命。於是由大學士楊溥等,即扶太子登了大寶,百官上殿叩賀,改是年永樂二十二年為洪熙元年,尊溢太宗為文皇帝,廟號太宗。封太宗王妃為恭獻賢妃,馬妃仁慈賢妃,追溢玉妃為昭獻貴妃。又冊立妻張氏為皇後,長子瞻基立為皇太子。又晉楊士奇、楊榮、楊溥為內閣學士。夏原吉為尚書,金幼孜為文淵閣大學士。黃淮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張輔世襲英國公,加封太子太保。一麵替太宗發喪,草詔布告天下,楊士奇等將太宗遺體安置前錫裨裏麵,上護著翠蓋,扶喪回京。那高熾既然繼統,便是後來的仁宗皇帝。這時仁宗聞得太宗喪車將到,忙遣太子瞻基先去迎接,當由楊士奇等及朝中文武百官,護著太宗遺骸,直進東華門,至仁智殿停住。仁宗親祭奠,照皇帝禮盛鹼了,擇吉安葬長陵。

再說這仁宗皇帝做太子的時候,太宗出征塞北就委他監國,前後計算起來足有廿多年。所以對於官民的營私利弊,沒有一樣不知道的,又引用楊溥、楊士奇、楊榮等,時人號稱三楊,楊士奇名為西楊,溥名為南楊,榮名東楊。這三人的確有治國的才幹。又任金幼孜、黃淮、夏原吉等要職,這幾人也是一時的人傑。這樣的一來,自然時賢畢集,奸邪遠避了。

還有那個太子瞻基,也是天姿聰穎,為人仁智英毅,在諸皇子當中,無人可和他領頑。當太宗在日,瞻基方十一二歲,太宗批閱奏犢,瞻基侍立一邊,見有害人民的奏疏,便把它指摘出來。

太宗歡喜他不過,竟遞一個奏折給他,令照他的意見批答。瞻基居然下筆,所批的句語更洞中竅要。隻有一樣疏忽,不曾把疏上的訛字圈出。太宗笑道:“你批奏犢,怎麼不留心文字。”瞻基答道:“那是無心筆誤,隻要大事不差,這些小錯誤,何必苛求他呢?”

太宗連連點頭道:“這才有人君之度。”又問瞻基道:“天降災青,還是祈攘?還是修德?”瞻基應道:“為君的修德,宜隨時留意,也隨時可以修德,若等見了災音,修德已經晚了,還去祈攘它嗎?”

太宗大喜道:“好兒子!你準備做有道之君吧!”

太宗立儲,本欲冊立高煦,因燕邸出兵,高煦異常出力,太宗許他事成立為太子。後來太宗登基,見長子高熾也很英明,高煦卻勇而無謀。況廢長立次,金幼孜、張輔、楊士奇等又極力反對,太宗忽然想起了皇孫瞻基,說他將來必是個盛世天子。瞻基是高熾的兒子,太宗立儲,方決意定了高熾。但高煦為太宗的次子,靖難的當兒,太宗親口允他做個儲君,高煦每出陣時就拚命戰,汗馬勞績很是不小。現在太宗忘了前言,事成後高煦隻封得一個漢王,他心裏怎樣不怨恨呢?唯礙著太宗,不好過於胡為。

到了仁宗繼立,又是內外大治,高煦雖滿心要反,倒也沒有機會可乘。仁宗也知道高煦銜恨,終必作亂。大學士黃淮曾入奏仁宗,述高煦的壞處,並請早加誅戮,以靖後患。仁宗明知是好話,然不忍傷手足的情分,又恐廷臣多說,便召黃淮至謹身殿,仁宗正言厲色地說道:“卿身為大臣,不教聯修政補過,反勸聯摧殘骨肉,起箕豆的嫌疑,算是什麼道理?且文皇帝隻有聯弟兄三人,昔日文皇帝兄弟有二十四人,聯如其同室操戈,那文皇帝當時弟兄有這許多,不是要鬧得連江山也送掉了嗎?”黃淮聽了不便加奏,隻好諾諾連聲地退了下來。那時朝中的諸臣,聞得黃淮受了責斥,誰也不敢再提及高煦兩字,仁宗的手足情算是始終保住。不過高煦自恃勇猛,謀亂的念頭卻一日不能去心。他常常向部下說,能將十萬大兵橫行天下,無人敢抗。其時高煦曉得太子瞻基英武,便悄悄地命參讚王斌來見瞻基,瞻基知高煦因叔侄的關係,對王斌自然格外優容。王斌時把話打動瞻基,令他在內籌劃,高煦願為外援,內應外合,保瞻基登極。瞻基是何等的乖覺,聽了王斌的一番話說,知高煦有意煽惑自己,弄成父子猜忌,他就於中取事。

以是任那王斌怎樣地說得好,瞻基隻是不睬。誰知那王斌便捏造流言,說太子有篡位的舉動。那話傳進仁宗的耳朵裏,也不能不略有疑心。過了幾天,忽然的下一道上諭,命太子瞻基去留守南京,不奉召喚不準入朝。

這種計劃,原是仁宗恐太子真有異誌,特地調開他,以杜內變的意思。哪裏曉得太子瞻基才到南京,北京的仁宗皇帝已得了暴疾晏駕。內宦海壽又忙著奔往南京,飛詔太子瞻基入都。瞻基拜讀了遺詔,大哭了一場,星夜趕到北京。將近良鄉,金幼孜、黃淮等了班大臣捧著寶璽來迎,君臣相見又痛哭一會,瞻基便匆匆奔至燕京,由楊士奇等扶太子瞻基登位,這就是宣宗皇帝。追尊仁宗為昭皇帝,廟號仁宗。尊母張皇後為皇太後。仁宗自登基到崩逝,在位不過一年。這時改洪熙元年為宣德元年,冊立胡氏為皇後,孫氏為貴妃,把楊溥、楊榮、楊士奇等三楊同時重用,晉受內閣大學士。任賽義、葉春為大理寺少卿。那時真是天下承平,萬民同樂,盛世的景象果然和別朝不同。宣宗又留意文雅,閑來便和大臣等吟詩作賦。大理寺卿葉春詩名最噪,宣宗的賦詩作歌,多半是葉春捉刀。記有一首采蓮曲道美人家住滄州道,翠盡紅妝似蓮好。舊歲花開與郎別,郎不歸兮花顏老。十裏清香日過午,采蓮槳蕩過南浦。采著莫並蓮子摘,蓮子絲牽妾心苦。花謝花開總是空,妾情一片水流中。從今拋卻傷心事,一任芙蕖揚晚風。秋日花兒嬌,牆外杜鵑紅,采蓮采蓮扁舟入蓮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