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腹說:“你不該向大王介紹孫臏,這會危及你的前途啊。有個薦賢的名聲沒有什麼好處,一旦孫臏得勢,雖然他不忘你的恩情,卻也趕不上自己風光實在。何況人心難測,你為什麼要相信孫臏不會背叛你呢?”
龐涓私心作怪,馬上對孫臏戒備起來。為了永絕後患,他在魏王麵前誣陷孫臏心存不軌,使孫臏慘遭髕刑,雙腿殘廢。
為了讓孫臏寫出鬼穀子所傳授的一部兵法,龐涓表麵上還對孫臏虛情假意,問寒問暖。孫臏不明真相,竟流淚說:“如果沒有你替我求情,我早死了,這份大恩,我真是無以報答了。”
孫臏日夜為龐涓默寫兵書,寫到一半,他才發覺自己受騙被害的實情,決心報仇。他裝瘋賣傻,騙過了龐涓,最後逃到了齊國。
孫臏在齊國受到了重用,他日夜思想一雪前恥,常對身邊的人說:“龐涓狼子野心,狠毒無情,我輕信他險些喪命。他為了追求權勢而道德喪盡,我一定要鏟除這樣的敗類。他不僅是我的仇人,也是天下人的仇人,如果他能長命百歲,那麼天下人就該學他那樣了,這世界豈不是個鬼怪天地?龐涓不識天理,他的死期不會遠了。”
後來,齊國和魏國交戰,孫臏屢出奇計,打得魏國大敗。最後,龐涓在馬陵道中了埋伏,自殺而死。
龐涓喪失了人性,他雖暫時擁有了權力,但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孫臏為人忠厚,被龐涓所算計,並不是孫臏的仁德之過;他能大難不死,報仇雪恨,就是上天對他的充分肯定。
輕視道德的威力,縱容自己為所欲為的人,都難逃正義的審判。因此,君子應當效法大地,以寬厚的德行,負載萬物。
《易經》中說:“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即正,方指義。意思是,隻要你像大地一樣坦蕩、一樣筆直,又極為廣大,具有了“直”、“方”、“大”這樣的德行,不需要學習,也不會不利。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以敬畏和謹慎的態度,使內心正直,又能以正義的準則作為自己外在的行為規範,他的德行就不會孤立。如果不孤立,就能得到大家的擁護,那他離成功還會遠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