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理,隻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諾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示,道不失矣。”
——《四十二章經》
【譯文】:一個僧人夜晚誦讀迦葉佛遺教經,聲音悲切緊張,產生了後悔不想繼續修行之心,佛問他:你過去在家裏,曾作過什麼事?回答說:喜歡彈琴。佛問:琴弦如果太鬆了怎樣?回答說:發不出聲音。佛又問:弦太緊了怎樣?回答說:弦斷聲絕。佛再問:如果弦不鬆不緊正適中怎樣?回答說:各種聲音都諧調具備了。佛說:出家人學道也是如此,心意如果調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進,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產生了,自然會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必定會增加。隻有心身清淨安樂,道就不會失去了。
南懷瑾先生的觀點是,隻要身心清淨安樂,就能享受人生真正的快樂。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這點。人們要麼嫉妒別人,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要麼心生怨恨,很在意別人的說法、看法,一旦這些說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樣,就生氣、發火;要麼在為錢為財蠅營狗苟,貪得無厭,很少能達到無欲無求的境地。因此,近代高僧印光法師就告誡人們:“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
戰國初始,晉大夫智伯曾聯合趙國、魏國、韓國消滅了強敵中行氏,並占領了他的領地。但事後智伯很不滿足,認為,主意是他出的,仗是他打的,可是自己得到的少,而趙、魏、韓三國受益大,覺得不公平。
於是,智伯便先向韓國索要土地。韓國惹不起他,為息事寧人,便割給他一塊土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