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噽說:“越國滅亡了,越國的東西都會歸吳國所有,這點東西又算得了什麼呢?你是騙不了我的。”
文仲早有準備,他馬上說:“如果是這樣,越國的一切也是都歸吳王所有,你是得不到半點好處的。何況隻要越國不亡,我們定會時時記得你的恩德,進獻永遠不會停止。這是天大的好事,聰明人是不會拒絕的。”
伯噽覺得文仲說得在理,於是收下美人和財寶,答應替越國求情。
伯噽的一位心腹看出了問題,他對伯噽說:“越國送錢送人,看是好事,實際上這是陷你於不義啊!他們現在有求於你,才會這樣,哪裏是他們的真心呢?收下禮物,以後的麻煩就大了。”
伯噽不聽規勸,從此在吳王麵前替勾踐百般地說好話,越國終於被保了下來。
勾踐在吳國做人質期間,文仲給伯噽送禮無數,從未間斷。伯噽不停地為勾踐進言,幫助他回到了越國。
勾踐滅掉吳國後,伯噽自以為有功,歡天喜地拜見勾踐。勾踐對他說:“你貪財好色,出賣自己的國家,還有臉見我嗎?”
勾踐殺了伯噽,他的家人也一個不留。
伯噽被主動上門的好事迷住了雙眼,不厭其多,結果搭上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還斷送了吳國。他不問青紅皂白,見好事就要,這是他貪婪幼稚的表現,注定要有那樣的下場。
古人因為貪欲而丟權喪命的不在少數,而現代人卻依然沒有感悟老子的這方麵智慧——現代人常常認為,“吃點拿點收點,不算什麼大問題”,這種自諒心態使有些人忽視了貪欲之害。
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貪官落馬的慘痛教訓,使有些人對十幾萬、幾十萬元的大“紅包”不得不心存畏懼。但他們對“喝個小酒、收個小禮、受個小賄”等等“小誘惑”,往往毫無畏懼之心,統統照單笑納。在他們看來,收大禮受大賄風險大,一旦暴露將受到嚴懲;而收點小禮違紀不犯法,警察管不著,法官判不著,處分夠不著。殊不知,“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一個人貪欲之口一開,就不會滿足於小打小鬧,很難在誘惑麵前止步,最終會滑入貪欲的泥潭難以自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