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寶六載四月,西域,蔥嶺(現帕米爾高原)。
夕陽晚照,金色的餘輝灑向大地,把大地染成一片金色,氣勢磅礴的蔥嶺披上一層黃金衣衫,就象一條金色的巨龍,欲要破空飛去。
“呼!”
李昌國一米八六的個頭,極是壯碩,皮膚呈健康的小麥色,站在一座山峰上,刀削般的剛毅臉龐上透著一股輕鬆,回首望著蔥嶺的崇山峻嶺,不由得長舒一口氣:“總算走出來了!這個見鬼的地方!”
李昌國是現代人,在一次旅遊途中發生意外,成了穿越家族中的一員。他的運氣實在不好,竟然穿越到了不見人煙的蔥嶺中。
蔥嶺,現在的帕米爾高原,“帕米爾”的意思就是世界屋脊。在蔥嶺的崇山峻嶺中隻有參天古樹、成群的野獸,哪裏能見到人影?
回想這半個月的與世隔絕生活,李昌國是不堪回首。
“啊!”
李昌國仰首向天,發出一聲驚天的咆哮,穿越的失落、在蔥嶺崇山峻嶺中聚積的鬱悶情緒悉數發泄個幹淨,心胸一暢,感覺好受多了。
放眼一望,到處都是高聳的山峰,在蔥嶺除了山還是山。前麵一座山峰綠草如茵,古樹參天,充滿勃勃生機。聳立著一座戍堡,戍堡透出一股大氣。
“這是大唐的氣象!”
打量著這座戍堡,李昌國不由得很是感慨。在崇山峻嶺中,李昌國遇到幾個獵戶,知道他來了唐朝天寶六載。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的夢幻王朝,文治燦爛,武功赫赫,氣象萬千,一事一物無不是透著大唐的磅薄氣勢,哪怕是一座小小的戍堡也不例外。
“就這裏了!”
李昌國快步而去,直奔戍堡。下了山峰,再順著山坡向上攀登。
有道是“望山跑死馬”,李昌國所立之處離戍堡看上去沒有多遠,實際上路途不短,李昌國用了小半個時辰,方才到達。
戍堡前有兩座了望塔,有一什,共計十個戍卒,在了望塔上當值,一見李昌國過來,忙喝阻:“站住!你是什麼人?這裏是大唐的戍堡,等閑人等不得靠近!”
戍卒的喝斥聲很大,李昌國聽在耳裏,卻是倍覺親切。來到唐朝半個月了,天天在蔥嶺的崇山峻林裏打轉,就連獵戶也沒有遇到幾個,乍見唐軍戍卒,跟見到親人似的,倍覺親切。
李昌國三步並作兩步,快步上前,抱拳見禮,道:“這位大哥,在下是遼東人士,前來投軍,還請大哥行個方便。”
“遼東人?”
幾個戍卒一臉的訝然,睜大眼睛把李昌國仔仔細細的瞧個遍,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李昌國本就是東北人,也就是古代說的遼東,這番說話沒有絲毫破綻。
李昌國這是不得不如此說,他總不能說我是穿越者。真要那樣說出來了,誰會信?一定會把他當作得了失心瘋。
這是善意的欺騙,不得不為。
“投軍的地兒多了呢,你為何前來西域?”
什長鄭大仕眉頭一掀,衝李昌國問道。
“這位大哥,你是知道的,大唐武功赫赫,橫掃天下,滅國數十。到如今,大唐的敵國滅得差不多了,除了西域還有敵國,別的地兒已經沒有敵國了,我不前來西域從軍,還能去哪裏?”李昌國早就想好了說詞。
唐朝武功赫赫,滅國數十,突厥、吐穀渾、高麗、契丹這些敵人先後為唐朝所滅。到眼下,唐朝的主要敵人是西域的大食,其次才是青藏高原的吐蕃。是以,在這一時期,但凡好男兒願灑熱血於西域。
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岑參就是因此而入西域,報效朝廷。
李昌國這番話正是當時唐朝熱血男兒的心聲,鄭大仕,還有幾個戍卒對李昌國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臉上帶著笑容,親切的道:“兄弟,好樣的!”大拇指一豎,讚不絕口。
從遼東不遠萬裏來到西域投軍,這份堅毅誰都服氣。
“大唐好男兒,當馬革裹屍!”李昌國接著振奮異常的道,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
“好!說得好!”這話說到鄭大仕他們心坎上了,對李昌國是刮目相看,齊聲讚歎。
“兄弟,你請隨我來!”鄭大仕對李昌國異常敬重,居然用了一個“請”字。
快步從了望塔上下來,衝李昌國抱拳行禮,道:“我是鄭大仕,是什長。我鄭大仕佩服的就是好男兒,你可以叫我大哥!我們這就去見火長。”
按照唐軍的編製,十人為一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一火,設火長一人。象這樣的戍堡,一般是派一火人駐守,火長是這裏最大的官了。
“謝鄭大哥!”
李昌國致謝,隨著鄭大仕朝戍堡走去。
李昌國打量這個鄭大仕,隻見他身材高大,極是精悍,身穿鎖甲,腰懸橫刀,背負弓箭,很是威風。
“兄弟,我給你透個底,我們這裏缺個什長。我瞧兄弟你身材壯實,走路剛勁有力,自成尺度,必是有一身好武藝,等會見到火長時,好好露一手。”鄭大仕對李昌國極是欣賞,竟然透露內幕了。
“什長?”李昌國眉頭一掀,暗自決定,一定要把這什長弄到手。
李昌國之所以選擇在這裏從軍,那是因為他知道,一場在唐朝曆史上,在中曆史上極具影響力的遠征就要開始了。若是在這裏從軍,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一定會隨軍出征,建立軍功就不是問題了。
唐朝重視武功,若是立下軍功,升遷不是任何問題。更進一步,就是出將入相也不是問題,象李靖、徐懋功、裴行儉、李道宗、蘇定方、張說這些人,無一不是建立了軍功,進而入朝為相。
對於自幼練習武藝的李昌國來說,投入軍中,建立軍功,積功升遷是一條不錯的道路。更何況,即將到來的遠征就是積累軍功的良機,絕不容錯過!
什長相當於現在的班長,雖然官小職卑,卻是不錯的開端,一定要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