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鴉片戰爭對於中國曆史來講,無疑是最重要的一課。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進入了悲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所以隻要是中國人,誰都知道這場戰爭對整個中華民族意味著什麼。
以往的曆史書裏,隻要提起鴉片戰爭,無不充滿了屈辱和仇恨,無不痛斥英國侵略者的殘忍罪行,正是這場非正義的戰爭,把善良的中國人民推向水深火熱之中,正是那些賣國賊,將中國的主權拱手讓人,讓民族陷入了萬劫不複的境地。
十年前的我,也一直這麼認為。
可是有些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讓我無法輕鬆麵對。比如道光皇帝啟用剛正不阿的林則徐去禁煙,所以他是民族英雄。又啟用昏庸無能的琦善進行和談,所以他是賣國賊。但是如果反過來,假如道光皇帝任命琦善去禁煙,用林則徐去和談,那麼曆史又將如何書寫?善惡忠奸又該如何劃分?要知道在曆史當中,這並非絕無可能。
那個處在憂患當中的琦善,他是怎麼看待《穿鼻草約》的,僅僅是因為他意誌不堅定?難道他天生就喜歡賣國嗎?那個被迫與英國侵略者和談的耆英,在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的一瞬間,他的內心裏在想些什麼?他將如何麵對自己的曆史形象?坐在紫禁城裏的道光皇帝,難道不想將英國侵略者趕出中國嗎?他為何要一意孤行的屈服,為什麼不動員全國的力量,去伸天討,去揚國威,難道他就真的不想嗎?
也許處在曆史當中的這些人,並不像傳說的那麼簡單。
誰都知道這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擁有軍事高科技的英國侵略者,從一開始就占有壓倒性的優勢,即使中國擁有一位不世將才,也無法用手中的長矛去打敗英軍的軍艦。當炮彈呼嘯而過的時候,當百姓生靈塗炭的時候,當憂國憂民的忠臣義士們,搓腕嗟歎的時候,誰才能站在民族的立場上,去中止這場慘絕人寰的屠殺,去籌思複興的大計。
這場絕無可能取勝的戰爭,是否應該讓它一敗到底,敗到毫無翻身的境地。還是應當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從頭開始尋找民族的複興之路,去找到差距,去正視差距,用一股堅忍的毅力去規劃民族的未來?
按著這樣的一個理論,那些被曆史委任的賣國賊們,算不算是拿和談來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