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當中所有的大臣,都在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帶兵征戰的將軍,尚且不能趕走侵略者,又怎麼能指望和談的使者們,去挽回國家的尊嚴。那些忍辱負重的使者們,用自己一世清名換回一紙屈辱的和平條約,他們的內心裏在想些什麼?他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曆史很複雜,有時候,也很無奈。曆史總是在不斷的刻畫著英雄與漢奸,忠臣與敗類,但當每一次蓋棺定論的時候,總是把一連串的疑問拋給我們,讓我們這些回顧曆史的人,無法獲得片刻的安寧。

十年過去了,當我研究了十年近代史之後,我終於明白,這場鴉片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意義。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就沒有洋務運動,就沒有百日維新,就沒有走向共和。鴉片戰爭恰恰是一次曆史的起點,它帶給中國人的,是一次千年難逢的機會。

戰敗了,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陷,戰敗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沒有這場失敗的戰爭,所有人還會沉浸在天朝的臆想中無法自拔,隻有戰敗了,才會想方設法去重新開始,踏上革命與創新之路。

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場戰爭帶給中國人的,就不僅僅是屈辱,而是一場劃時代的革新。

這場革新範圍之廣,時間之長,跨度之大,思想之雜,舉世無雙,除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絕對沒有哪一次的思想升華可以跟近代相比。如果說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帶來了兩千年輝煌的封建曆史,那麼從鴉片戰爭開始,近代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注定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又一次思想騰飛,那麼它勢必會創造下一個輝煌。

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回顧這段曆史,正視這段曆史,特別是還原真實的曆史,恰恰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乾隆末年,一切相安無事,該上班的還上班,該考試的還考試,就在乾隆準備把皇位交給他的兒子的時候,英國人來了。英國人帶著英國女王的信和六百多箱珍寶來了,他們準備把它們進獻給中國的皇帝。可是問題來了,乾隆皇帝根本不需要那些珍寶,連看都不看一眼。英國使節怒了,我們千裏迢迢送來珍寶,你們既然連看都不看,這不明擺著不把我們放在眼裏嗎?乾隆皇帝也怒了,給你臉不要臉,再吧唧就把你們扔海裏去..

英國人好不容易在中國有了落腳的地方,可是他們在中國隻能連續停留20天,而且不能見官不準帶老婆,這不等於限製人身自由嗎?為了爭奪人身自由權利和居住權利,英國人開始了不懈的努力。正當他們為了自身權利而戰的時候,有一個英國人站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