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4k5在作話)

碧陽市從來都不是一個多麼富裕發達的地方。它頂了天也隻能算一個二線城市, 不管是平均薪酬還是生活水平,都和一線城市有著不少距離。盡管如此, 這裏的人大多數過得都開心而散漫,就是對他人的警惕性也比不上大部分現代人。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當得知隔壁夫妻雙雙因車禍殞命, 而留下的唯一孩子也因為早已被長輩斷絕的親緣關係,成為了沒有人養育的孤兒時, 範興邦才會主動提出了收養的請求。想要領養一個孩子的手續永遠複雜而繁瑣,但最終的結果總歸是好的。

作者有話要說:這個命運悲劇的孩子最終還是成為了範興邦家中的新成員。

隻是對於一個親戚繁多、關係複雜的大家族來說,範興邦的行為顯然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在這個家裏,他已經上升到爺爺的輩分了,可這四五十年以來,他從未結過婚,自然也沒有自己的孩子。

不知是家裏大人的挑撥,還是小孩天性裏的排外,在範興邦帶自己的新兒子第一次回家過年的短短幾日裏,這些親戚的小孩,用充分的言語和行為表現了他們對這個新“弟弟”的嫌惡與惡意。在這之後,範興邦直接拒絕了之後與這些人的見麵,一心隻照顧起了這個養子。

肖源對自己的父母印象其實早已不深了。出事的時候他還太過年幼,隻記得自己迷迷糊糊地被小區裏的鄰居們拉著在靈堂裏走來走去。盡管大家小心翼翼地告訴了他,以後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他也隻是莫名其妙的,繼續待在家裏乖乖地等媽媽回家做飯。有穿製服的叔叔要帶他去“全是和你一樣的小朋友的地方”,他也死活不肯,心裏認定了如果自己現在走了,爸媽回來沒找到自己怎麼辦。

後來關於父母的大部分記憶,其實都是養父告訴他的。他們每年都會在固定的幾個日子裏去祭拜。肖源會被鼓勵著向那塊冰冷的墓碑訴說最近的事情,而養父會告訴他那對和善的小夫妻每天過得多麼樂嗬,見到誰都熱情地打招呼。知道他獨身一人,便隔三差五就過來給他送菜。還喜歡到處旅行,隻要一有空就帶著還走不動路的小肖源去“見見大好河山”。聽起來真是一對頂好的人。

隻是,肖源卻不記得。在他的腦子裏,幫他開家長會的是養父,帶他去各地遊玩的是養父,有小孩欺負他便怒氣衝衝得像頭獅子找上門去的也是養父,所有詮釋了“家長”定義的人,都是養父。也隻有他。

肖源不知道如果自己的父母還在,會教他什麼道理。但從養父身上,他已經學到了足夠多的東西,足夠他能夠自豪地站在父母的墓碑前頭,說自己已經長成了一個善良而正義的普通人。所作所為,不愧於心。

養父的年紀算不上年輕了。肖源也聽人說過,養父過去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建築師,雖然出身於一個貧困無比的小村莊,卻能夠考上最好的大學,成功扭轉自己的命運。之所以多年未婚,也並不是他的條件不好,或是擁有隱疾。

他有過一個愛人。一個青梅竹馬的鄉下小女孩。

沒有什麼學曆,也不是多麼漂亮,可他們就是相互喜歡。喜歡到了,女孩願意在父母要為了彩禮把她強行嫁給村裏瘸子的時候,連夜逃離。也願意在複雜而陌生的大城市裏,洗頭、擺攤,隻要是不違反原則而又能養活自己的,她都願意做,而絕不倚靠肖源的養父。而年輕的養父也願意以當時村裏誰看都隻會覺得高不可攀的條件,執意要娶她為妻。

隻是複雜的親戚關係沒有讓他們分離,現實的條件高低也沒有讓他們分離,真正讓這一切終結的,是命運。

在商量結婚的那一年,女孩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沒過幾個月就去世了。他們在這之前領了結婚證,此後,肖源的養父再也沒有想過要找別的妻子。

對於年幼的肖源來說,能知道自己身邊的人竟有著這樣一個仿佛小說般的悲劇故事,其效果簡直是驚天駭地的。

“我也隻會喜歡一個人。”肖源拍著小胸脯向養父保證,“我隻會和一個人在一起,除了她以外,誰也不會再看。”

範興邦揉著他的小腦袋,大笑道,“你這才哪到哪呢!我這是最笨的法子,最難走的路。不過也好,”他看著肖源,輕輕感歎了一聲,“你要是真能專注一直隻喜歡一個人,這很好。你定是能比我幸運的。你是好孩子。”

小肖源撅了噘嘴,“那爸也是個大好人啊。”

當然是好人。能上新聞的好人。

範興邦從自己的愛人逝世後,就開始了常年不斷對貧苦山區孩子的資助。他的工資很高,過的卻十分節儉,也就是在收養了肖源之後,才開始盡全力讓肖源也能過得和其他城裏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