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見秋- 05(1 / 3)

05

年少的時候, 林見秋對“責任”、“信仰”之類的詞是敬而遠之的。

他為人散漫,想得夠多,不在乎很多東西, 所以某些時候顯得善解人意。

在更多的時候, 他都缺乏一點內在的動力。

從幼兒園到小學, 老師總要問一問同學們有什麼夢想, 答案從科學家航天員到醫生老師作家不等,等到初中,更多的開始與成績掛鉤, 問題就變成了考什麼高中。

等到了高中, 問的就是大學和專業, 從天馬行空的幻想被一點點拉回到現實中來。

林見秋本來應該是最不用讓老師操心的。

比起那些一家子學曆都沒超過初中的,他的家庭就有著天然的優勢,父親是警察,母親是教授,隨便走哪條路都有人在前麵引導著, 根本不需要老師再去費心。

然而形式性地問起來的時候, 林見秋既不想當警察, 也不想走學術路線。

老師恨鐵不成鋼,覺得他這是在荒廢自己的天賦, 提起來就忍不住碎碎念上一通。

林見秋也不惱, 整天笑眯眯的, 下了課卻好像滑不溜秋的泥鰍, 眨眼就不見蹤影。

時常掛在他嘴上的一句話就是:“還早, 不著急,等到時候再說吧。”

老師也隻能看著他的背影幹瞪眼。

嘴上是這麼敷衍著,但其實林見秋心裏門兒清。

關於自己的未來, 他父母都找他談過,林見秋也交過底。

搞學術科研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林見秋知道自己是坐不住的。

還有藏在暗處看不見的刀光劍影,是比長年出不了成果的寂寞更難熬的事。

即便天才如楚教授,年少時就拿過不少獎項,獲得了主管項目的權利,但隻要上麵有人看她不順眼,動動嘴皮子卡點程序就能叫人跑斷腿。

哪怕事情最終得以解決,中間耽擱的時間和精力也叫人如鯁在喉。

尤其是在很長時間都看不到成果、無數次推翻重來的情況下,光環逐漸褪去,白眼冷遇個中酸楚也隻有自己知曉。

楚教授不是八麵玲瓏的人,更習慣於埋頭苦幹,而不是拍馬逢迎上級,也就是自身能力過硬,才能在工作崗位上站穩腳跟,堅持下去。

這點上林見秋不同於她的母親。

林見秋很善於搞人際關係,他天生對別人的情緒感知敏銳,同理心強,也懂變通,對討厭的人也能擺出一張虛偽的和善笑臉,很容易就能與周圍的人打成一片。

但他知道自己做不到母親那樣心無旁騖,完全不受外物幹擾。

林見秋沒跟任何人說過,楚教授曾經是他最初崇拜的對象,她的工作也自帶著神聖光環。

正因為敬重她的職業,林見秋也越發地敬而遠之。

他覺得自己做不好。

或者換句話說,叫做“很有自知之明”。

而考慮到他旺盛的精力和天生的正義感,更多的人認為他以後會子承父業。

但事實上,這個選擇甚至排在學術研究之後。

自打能夠自主思考開始,林見秋就沒有想過要當警察。

原因更簡單,他很討厭直麵死亡的感覺。

在某一年聽說父親的同事因公殉職的時候,林見秋就更堅定了這樣的想法。

好在他的父母都沒有強求他選擇什麼專業的打算,做父母的都可以說是放養成才的典範,對兒子自然也不會強加什麼要求。

也就在高考填誌願的時候,林見秋稍微猶豫了那麼兩天。

最後他劃掉了最擅長的物理學和最感興趣的心理學,在第一誌願填上了法學專業。

林見秋是班上年紀最小的考生。

年紀小不僅僅意味著天賦和智商,還有未來的容錯性和選擇度,正因為還年少,即便走岔了路,也還有機會再回頭。

那個時候林見秋沒有多想,總覺得自己的未來廣闊無垠。

所有人都這麼認為。

包括他的父母。

林見秋平時成績就很好,不偏科,最後幾個月收了收心,考上第一誌願根本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