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上遊與下遊(2 / 2)

“好主意。”羅蘭欣然道。

白鷗港的工業區設在海邊,這主要是出於運輸和動力的便利。

紡織從家庭作坊發展到集中在廠房中生產的大工業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動力。

羅蘭站在高處回望白鷗港輕工業集中布局的灣區,最醒目的風景並非大大小小的工廠和作坊,而是沿著海灘整齊排列的水輪和風車,這些簡單的機械裝置晝夜旋轉,一年四季為各家工廠提供幾乎免費的動力。

除了紡織廠,海邊還有很多磨坊,有的以加工穀物為主,有的則以榨油為主業,帶動磨盤的動力裝置主要也有兩種,或者是利用潮汐推動的水車,或者是利用海風驅動的風車。

基特蘭德礦業區、南方地區和帝國內陸普遍應用的魔晶蒸汽動力裝置,在白鷗港工業區比較少見,這也是因為潮汐和風力等天然動力太過豐富——有免費的動力可用,工廠主們自然不會花錢去購買昂貴的魔晶蒸汽機。從短期來看,這的確是最有利可圖的選擇,然而從長遠來看卻未必是好事。

這次實地考察還驗證了羅蘭關於產業布局的一些想法。

濱海地區牧場有限,不具備大量飼養綿羊和洛斯獸等產毛牲畜的條件,也就不可能成為紡織品材料的原產地。

白鷗港當局巧妙的運用資本、技術和海外貿易這三大比較優勢,將以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鏈條切割成上遊和下遊兩大環節。

當地的紡織廠隻從事高附加值的下遊環節,也就是將集中采購來的羊絨和駝絨加工成呢料,其中二分之一出口外銷,四分之一就地消化,高檔料子賣給裁縫鋪,檔次稍低一點賣給成衣店,檔次最低的廉價麵料則處理給估衣店——在這個工業化剛起步的時代,還不存在成衣品牌概念,成衣店和估衣店麵對的客戶群都是中產以下的階層,比如窮學生和跑船的水手,真正講就時髦的人絕不會去買成衣,而是請裁縫量身定做。

那麼還有四分之一呢料去了哪裏?

答案是返銷到那些提供羊毛等紡織品原料的產地,比如基特蘭德城。

米哈伊爾曾向羅蘭透漏他的生意訣竅:400包駝絨按照交易會上的價格賣給揚波商會控股的織布廠,用來抵賬的是兩百匹當季流行的印染呢料。

他用駝隊運來絨線,然後再把布料運回基特蘭德城出售,機器紡織的呢料質量比土布更好,印染也更美觀,絨線變成呢料,一轉手就能賺取超過五成的差價,所以現在你知道他為什麼對攔路收購的“二道販子”不屑一顧?因為他有更穩妥、更有利可圖的包銷渠道。

“生意做到這個地步,坦率地講風險全在路上,所以你看我在別的地方或許會計較成本,唯獨請傭兵保鏢絕不小氣,揚波商會也一樣,隻要海上風平浪靜就可以躺著賺錢,所以說啊,沒有誰比我們這些貿易商更盼望天下太平了。”向羅蘭講明自己的經營秘訣之後,米哈伊爾由衷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