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為瓦蓮京娜分析教育機會的差別,如何成為鄉村青少年向城鎮遷徙的動力。
“人們的眼界總是隨著知識的積累漸變開闊,誌向也是隨著知識的增長而日漸高遠,那些在鄉村接受小學教育的少年,倘若成績出色,多半不甘心止步於小學畢業,渴望進入層次更高的學校以滿足求知欲,然而鄉村無法提供更進一步的教育機會,他們隻能設法去就近的城鎮中學就讀,在接下來的數年裏,這些走出鄉村的年輕人一邊在城裏讀書,一邊模仿城裏人的生活方式,心態和誌向都將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當他們完成學業,就會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在鄉村很難找到用武之地,而在經濟發達的城市裏則更容易找到供其發揮才華的職業,青年知識分子需要城市這個舞台一展所學,並且普遍樂於冒險,他們中的大多數會選擇留在城鎮生活,一旦站穩腳跟成家立業,也就實現了從‘鄉下人‘到‘城裏人’的角色轉變。”
瓦蓮京娜聽得很入神。羅蘭絲絲入扣的分析、推演使她看到智慧碰撞出的火花,想的多了,難免患得患失。
“親愛的,先說好,你可不要笑我,聽了你的分析,我又開始擔心鄉村人口過度湧入城鎮,一方麵會使農場出現勞工荒,另一方麵也給城鎮造成很大壓力。”瓦蓮京娜歎了口氣,眼神中帶著憐憫,“我走訪過瓦雷斯各國很多大城市,根據我的觀察,那些進城闖蕩的鄉下人真正能在城裏立足的隻是極少數,更多人隻能在貧民窟混日子,你就不擔心遠東也出現這樣的情況?”
“說實話我的確有這樣的顧慮,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羅蘭迎上瓦蓮京娜的目光,眼中充滿自信,“首先應該看到鄉村公社完善的福利保障對那些厭惡風險的中老年人很有吸引力,盡管務農收入不高,鄉村生活平淡單調,最起碼生老病死都有公社照顧,要是進了城,可就享受不到這些福利保障啦。”
瓦蓮京娜點頭表示認同,“上了年紀的鄉下人的確更保守,更戀家,渴望進城的主要是那些鄉村青年,年輕就是本錢,他們更願意冒險,但是進城以後會怎麼樣呢?貧民窟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歸宿……”
“城市裏之所以出現貧民窟,主要原因是無法為進城務工的鄉村青年提供充足且待遇較好的工作機會。”羅蘭接過瓦蓮京娜的話茬,指出城市出現“貧民窟”的根源在於無法實現充分就業,“農業、工業、商業和服務業都可以提供工作崗位,其中工業——準確的說是製造業——能夠為來自鄉村的勞動者提供最多的工作崗位,商業和服務業相對而言就業門檻要更高一些,若想避免城鎮出現貧民窟,大力發展製造業是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