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長沙鄉下的王闓運,是個名氣足夠大,但本錢也不夠的名士。革命到來之際,他很鎮定,安靜地待在家裏。看見報上報道武昌起義的事,隻是淡淡地記上一筆,不動聲色。接下來,他會嘲笑一下攝政王載灃的手足無措,“亂了槍法”。當門人向他報告湖南的革命時,他對於可能的動亂,無可奈何,覺得也可能會大亂將至,“玉石俱焚,牛驥同皂”。但卻絲毫不做防備,一付不死不降不走的架勢,聽之任之。已經須臾不可分離的周媽,此時已經隨侍在此老身邊。日記裏時常會出現,周嫗如何,周嫗又如何的記載。在外間的亂哄哄中,他的生活,他的享樂,紋絲不亂。待到焦達峰已死,譚延闓接任,湘事趨於穩定,他則感慨,“我等已專製受累,複以共和被困,其不自由,由不能自立也。”這樣的感慨,對照當時很多士紳處境,不得不讓你感到此老的確見識不凡,這樣的話,非洞悉世事,尤其洞悉士紳在大變動時代的處境,是說不出來的。有資料說,譚延闓做了都督之後,曾具西式禮服往見。此老居然頂戴花翎袍褂辮子出迎。一見之下,譚未免尷尬。王闓運笑道:你別詫異,你穿的和我穿的,都是穿戴而已,皆外國服而已。此老在此大變動之際,猶不改滑稽玩笑本色。不過,他對於袁世凱,既不像翰林公徐兆瑋那樣期待,也不像舉人劉大鵬那樣討厭。在袁世凱接下臨時大總統之後,他改了他此前的一首詩的兩句:“豎子無成更堪歎,群兒自貴有誰尊?”表達了他對袁世凱的輕蔑,似乎這時就看出了袁世凱後來的悲劇結局,很有幾分讖語的感覺。
隻是,後來袁世凱坐穩了總統之後,請他這位老前輩進京做官,做國史館的館長,他又攜周媽欣然就道。一路上,無論哪個督軍請飯,他都攜周媽前去,一直把個老媽子攜到袁世凱的新華門裏。做了官之後,又放任周媽把持館務,反正這個館也無事可做,無非給些遺老口飯吃。博得報界哄傳的“老蕩子”之名,也不在乎。當楊度發起籌安會,袁氏帝製的露出口風之時,他卻借口“帷薄不修”(古來指不能整肅家政,放任婦女行為不謹),不管周媽樂意與否,掛冠而去。可以嘻嘻哈哈地做袁總統的官,卻不肯嘻嘻哈哈做袁皇帝的臣,堅決不肯趟這道渾水,於日後“群兒自貴有誰尊”的年代,多幾分從容。
辛亥革命,某些士紳是看客,農民也是看客,凡是看客,對後來的政局變化,似乎都沒有多少影響。樂意也罷,不樂意也罷,無非跟著走,走著瞧。但是,士紳這種看客,卻能發聲,他們的聲音,告訴人們,他們不樂意,告訴人們,革命的毛病,民國的問題,隻是當時沒人聽罷了。可是,曆史不總是按站在前台的英雄的意圖走,袁世凱出了山,做了總統,但卻內憂外患重重,到了沒有善終。鄉紳們沒看上眼的民國,連年動蕩不已。傳說是王闓運的一付對子說的挺巧:民猶是也,國猶是也,無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
五花八門的革命旗幟
大抵混亂之中,隻消打出一個跟清朝的龍旗不一樣的旗來,也就行了。
一群人一起幹事,無論是打仗還是造反,大抵要有旗幟。賈誼《過秦論》上說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但凡叫個旗,有竿還得有塊布,布上應該是寫著一個大大的“陳”,或者“張楚”兩個字。古代軍隊作戰,按孫子兵法的說法,旌旗是用來統一號令的。每個作戰單位都有自己的旗幟,上書單位首長的姓氏,先是小單位的統一,而後大單位的統一,眾兵聽命於小旗,小旗聽命於大旗。有時旗幟也用來迷惑敵人,布空城計,要遍插旗幟,人數不那麼眾多的軍隊,旗幟多了,敵人遠遠望去,沒準會望而生畏的。所以當年的太平軍打仗,幾乎人手一旗,遠遠望去,旌旗滿眼,一萬兵,會被人當十萬來看,在湘軍崛起之前,嚇唬清軍,非常有效。
進入熱兵器時代,通訊工具比較發達,旗幟的作用沒有那麼大了。隻有非常落伍軍隊,比如馬桶將軍王懷慶的兵,部隊打仗才會打著繡著“王”字的大旗往上衝。一般來說,旗幟往往就是一種標誌,一種區別敵我的標誌,主要用來宣示立場。武昌起義,起義軍打出來的是鐵血十八星旗,這個旗幟,是共進會的旗,據說表示中國的十八行省。其實,按道理共進會屬於同盟會的一支,同盟會當年成立的時候,定的旗幟是青天白日滿地紅,作為一個分支,敢於獨樹一幟,實際上反應的是同盟會內部的紛爭。
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時候,孫中山力主用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這個旗幟是他的好友陸皓東設計的,而陸皓東在孫中山1895年策動的第一次起義中犧牲,而後,興中會的幾次起事,都打這個旗幟。對孫氏而言,同盟會繼續打這個旗幟,一來紀念烈士,二來也昭示著孫中山革命的正統地位——他革命最早。但是,在商議確定旗幟的會上,大家七嘴八舌,什麼提議都有,有提議五色旗的,有建議用井字旗的,有主張用十八星旗的。最可笑的,還有建議用金瓜斧鉞旗的。各有各的理由,五色旗是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同時也暗含著五行;井字旗象征井田製,耕者有其田;而十八星則是代表十八行省,看似學美國,一個地方一顆星,但形狀則類似傳統天文學上的星宿;金瓜斧鉞據說則是代表著漢人的尚武精神。連一向擁孫的黃興,也覺得青天白日旗不大好,關鍵是跟日本的旭日旗太相似。言外之意,起義的時候打出來,容易讓老百姓懷疑是漢奸。沒有辦法,孫中山最後妥協,在青天白日上加上紅底,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新旗,在保留青天白日的基礎上,加上國人喜歡的紅色。而紅白藍三色,當時又象征著自由平等博愛,所以,最終說服了同仁。而共進會的獨樹一幟表明,當初的一致同意,看來還是言不由衷,其實大家肚子裏還是各有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