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三空二亂
玉熙宮之中,黃錦已經將所有太監侍女都趕出去了。
他親自在嘉靖一邊伺候茶水。
而周夢臣的聲音在玉熙宮之中回蕩。
周夢臣說道:“大明二百年,到了而今,已經有了積重難返之勢,自從弘治之後,局麵其實是每況日下,陛下登基雖有振作,但不過是這蜻蜓點水。不及根本,麵前維持局麵。這也是為什麼陛下一旦有倦政之意,大明朝廷立即就有危機四伏之感。”
嘉靖聽得刺耳,說道:“哪裏危機四伏了,周夢臣,你不要危言聳聽。”
周夢臣說道:“臣不敢,在臣看來,大明內外交困,如果陛下不奮力振作,恐怕大明隻有二百餘年,沒有三百年。”
“大膽。”黃錦厲喝說道:“你說的是什麼話?”
周夢臣說這個話,反而讓嘉靖有了興趣。
周夢臣說這個話本身是他對曆史的印象,他不記得大明總共多少年,但是一定沒有到三百年。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嘉靖對這一句話的理解,可不是周夢臣這樣的。在他看來,判斷一個朝廷壽命,這不像一個人智慧可以言及的,更有可能是周夢臣窺視到了什麼天機。
這讓嘉靖再次想到一個問題?
周夢臣是因為身為儒生,不言怪力亂神。有意瞞自己,還是真沒有怪力亂神。
嘉靖內心之中傾向於前者。
他畢竟信了一輩子的鬼神,又怎麼能忽然不信了。而今周夢對大明江山沒有三百年的斷言,如此斬釘截鐵,想來是有根據,這個根基,莫不是天機,隻是他看到了什麼?
嘉靖說道:“黃大伴,無須動怒,讓他說。聽了再處置不遲。”
周夢臣說道:“臣謝過陛下。”
周夢臣深吸一口氣,說道:“臣以為當今天下之弊,在於三空兩亂。”
嘉靖問道:“何為三空兩亂?”
周夢臣說道:“陛下知道,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都要用錢,不管是朝廷還是家裏,無錢寸步難行。有人說,財政乃是國家之血脈。雖有偏頗,不無道理,而大明朝廷太倉銀一年不過二三百萬兩,支應九邊各部,根本不夠。更不要其他事情,朝廷但凡有一個三長兩短,就會麵對財賦不足,陛下前看之前列朝列代,那一個朝廷,如本朝如此之狼狽?”
周夢臣還想說,如果財政充足的話,夏言在複套之上,也不會承擔這麼多的政治風險,以至於一敗凃地。不過,這不是說這個時候。被他生生的咽了下去。繼續說道:“本朝賦稅,以為田畝為大項,其餘賦稅為雜項,可以說一切賦稅都出於田,然陛下查黃冊就會知道,大明能征稅的田畝,每一年都在減少。大明根基動搖,以求財之不空可乎?”
“甚至臣可以斷定,朝廷財賦從今之後,隻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緊張。直到不堪重負。”
“此為財空。”
嘉靖聽了。歎了一口氣。
卻沒有說話。
嘉靖不是不知道,這些內情。而是沒有辦法。
是的,不要看嘉靖在朝廷之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有些事情,他是不能做的。不要以為嘉靖沒有在田賦上動過手腳。張璁作為嘉靖最信任,最依賴的內閣首輔。他最重要一項政績,就是清理莊田。
從北京打地方,不論皇室,太監,王府,寺院,衛所,嚴厲打擊投獻侵占之事。
可以說,嘉靖中興,就是建立在張璁對土地的整頓之上的。
甚至有人說張居正很多改革思想,都是繼承張璁的。
但是,這又怎麼樣?
不過,一陣折騰,殺人再多,也改變不了根本狀況。
有些事情,皇帝也未必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