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整軍(四)(1 / 3)

平州位於大海之濱,距幽州五百餘裏,原為大唐安東都護府所在地。天寶年間劃歸範陽節度轄製,成為安史變亂的重要基地,此後便長期在盧龍(幽州)節度治下。其北緊鄰的營州,一直是大唐羈縻關外各族的中心,在李誠中穿越之前的幾十年裏,因為大唐的日益凋敝,原羈縻諸州逐漸脫離盧龍節度治下,營州也逐漸廢弛。

這幾年裏,盧龍節度府實際控製區域已經退入關內,盧龍軍隻是沿邊牆設置諸關隘,以地方鎮兵守衛。關外原營州以北大片土地逐漸成為無主之地,是契丹、西部奚、粟末靺鞨、白霫等各族遊獵的場所。尤其是契丹人,崛起之勢甚巨,每年南下的次數愈發頻繁,玄水以北、白狼水兩岸的肥沃土地都成了他們的牧場。當地漢人要麼逃亡關內,要麼被擄至北地,成為契丹人的奴隸,更多不願背井離鄉的則艱難的掙紮求存。

尤其是這一次,契丹人趁盧龍軍南征之際大舉劫掠,契丹遊騎一度出現在榆關之下,城頭僅有的數十老弱鎮兵隻能眼睜睜看著契丹人在城外耀武揚威一番,然後驅趕著捕獲的漢人奴隸滿載而歸。

從幽州向東,經潞縣、玉田、石城,李誠中連續跑了三、四天才趕到平州。這也是他馬術不熟,若是換了軍中信使,兩日半的工夫便可跑完這五百裏地。一路上,李誠中看到三三兩兩、衣裳襤褸的百姓沿官道向內地逃難,等到了平州城下,赫然發現城外四野裏到處都是從關外逃入的難民,這些人都用無力的眼神看著一路飛奔而過的李誠中,茫然中帶著不甘。

平州刺史府就在盧龍縣城,也就是平州城內。等李誠中進了城,才發現城裏逃難的百姓更多。好在平州刺史府設了十多處州棚,難民們好歹可以維持,沒有鬧出什麼事來。隻是家家戶戶都緊閉大門,氣氛有些緊張。

李誠中在城門口驗過關防,打馬直奔刺史府,到了刺史府,卻被門口的胥吏告知張刺史不在府內,正各處視察。李誠中無奈,隻得在門房中耐心等候。

直到掌燈時分,李誠中才終於在刺史府書房內見到這位一臉疲倦的四品大員。

張在吉城內城外視察各處粥棚,直到天黑才回來,忙得腳不沾地,根本沒來得及吃飯,足足一天水米未進。他擦拭完滿麵灰塵後,就讓胥吏給他上飯,聽說李誠中已經吃過了,也不客氣,讓李誠中在下首坐了,自己便大吃起來。

這位刺史的晚飯十分簡單,一碗粥,兩個麵餅,外帶一碟肉糜和幾塊鹹菜。他將肉糜塗抹在麵餅上,手托著麵餅轉著圈的大啃著,像極了李誠中穿越前那一世正在吃匹薩餅的樣子,讓李誠中不禁微微一陣恍惚。

張在吉轉眼間吃完一塊麵餅,長喝了一口粥,緩過肚子裏那份饑餓感之後,又抄起另一塊麵餅,抹上肉糜,一邊吃一邊展開周知裕的書信,飛快的看了起來。等看完書信,麵餅也吃完了,他就閉目沉思了一會兒,問李誠中:“李陪戎,你家指揮使這些日子在忙什麼?”

李誠中欠了欠身道:“指揮使最近一直為整軍之事四處奔波。”

張在吉“哦”了一聲,道:“整軍一事我也略有所聞,隻不知具體如何定論,你可知曉?”

李誠中便將節度府準備整軍的一應計劃詳細說了。

張在吉默然,良久方歎道:“若是中軍不援,各州鎮兵減七成,那我平州還有何兵將可抵禦契丹入寇?”平州原有鎮兵編製一千五百人,按照新的整軍方案,將壓縮到五百人,即兩個次等營頭,每營二百五十人。以這點兵力抵擋契丹人對邊牆的騷擾,確實捉襟見肘。

李誠中道:“周指揮使也很為平州之事憂心,奈何如今節度府資用緊張,負擔不起那麼多兵將,就連健卒營也在撤並之列,故此恐有心無力了。某曾聽周指揮使言道,大帥也為邊關之事常自夙夜憂歎,隻是軍資不足,確實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