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1 / 2)

自從李誠中練兵以來,那個被臨時改為學堂的大窯洞每到夜晚便燈火通明,一應夥長以上軍官都要在這裏聽課。聽課的內容除了李誠中安排的訓練大綱外,還有馮道的識字普及。

但在今夜,這些軍官們聚集在這裏並不是為聽課而來。講堂之上,平州軍馬步虞侯、禦侮校尉張龍展開手中的絹本,宣讀著這份來自盧龍節度府頒發的委任告身:

“平州左營甲都都頭李誠中除平州前營指揮使,秩遷宣節校尉。”這是告身上的正是遷升令。上麵加蓋了盧龍節度府告身之印。

“……專行訥業、氣質端和,武事堪備、才行俱列,勇任殊事、能以非常,茲為良選,可依前件。光化二年十月十九。”這是對前述遷升令的批解詞。

張龍家中三代農夫,自身也是大老粗一個,這些字他是不識的,但他在出關前已將這些句子背熟了,此刻似模似樣的念出來,倒顯得頗有幾分文氣。隻是這告身拿反了,他卻也不自知。堂下聽令的眾軍官十個有九個不識字,倒是都沒看出來,隻有薑苗、張興重和元行欽等寥寥數人在下麵暗暗發笑。

告身中的詞句並不晦澀,但大夥兒基本上都沒聽懂,隻是知道這是要升遷李誠中官職的告身,再結合聽到的“前營指揮使”和“宣節校尉”等字眼,大夥兒才明白,自家的都頭終於成為了一營指揮,秩別宣節校尉、正八品上。仔細一算,李誠中已經成為如今平州軍中自周知裕以下第一人。當下,窯洞內歡呼如雷。

李誠中上前躬身,從張龍手中接過告身,自家再展開看了一遍,心中歡喜無限。這張委任告身與他之前出任隊官、都頭的告身都不相同,以前那些告身都是周知裕出鎮平州時,從節度府帶來的空白告身,給李誠中時填上名字,加蓋兵馬使衙和刺史府的告身印便完事。這張告身卻正經出自盧龍節度府,由節度府郭通判親筆所書,不僅有遷升令,還有批解詞,加蓋的印章也是節度府告身印。

張龍笑嗬嗬道:“李老弟在白狼山所立大功已報至幽州,節度府十分欣喜,已將此事傳檄邊關,用不了多久,李老弟大名將在整個盧龍軍中傳遍。據說大帥親自詳問了此戰經過,並連聲讚‘好’……”

李誠中嘿嘿笑著,鄭而重之的將告身收起,又見張龍取過三份告身,交給李誠中:“這是老弟幾位得力部下的晉升告身。”按照慣例,這些告身要由李誠中來宣讀。李誠中接過來,一一當場讀罷,在眾軍官的歡呼中,薑苗、張興重和周砍刀三人上前接過。這三人都得到了晉升,“檢校”二字去掉,成為實職都頭,秩別也由仁勇副尉提升一級,改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張龍最後又遞過來厚厚一遝告身,小聲道:“這些空白告身是兵馬使讓我轉給你的,前營凡隊正及以下各級軍官由老弟裁奪,擬好後抄錄一份,報兵馬使衙和刺史府即可。”

這一刻,李誠中是真心感動了,這些空白告身意味著一件事,周知裕允許李誠中在關外自行募兵,以充前營軍額不足之數,且前營一應軍官的委任,通由李誠中做主,周知裕完全不予插手。這該是多大的扶持和信任?想著周知裕對自家的這番恩義,李誠中隻覺無以為報。

委任宣讀完畢,李誠中命令擺上席麵,為張龍等押送軍輜的一應軍官接風,他有些慚愧道:“白狼山中野味不少,就是沒酒,實在是對不住老哥了。”

張龍哈哈一笑:“某早知會有今日,故此特意帶了十壇美酒,今夜與老弟一醉!”

當夜,數十位軍官在窯洞中擺上酒宴,好生慶賀了一番,隻可惜酒還是少了些,眾人喝得不太盡興。

第二天上午,李誠中邀請張龍等榆關而來的官兵觀禮,他的練兵計劃開展了十天,正是檢閱的時刻。

李誠中所部三百多人,以每夥十人為一排,成橫排隊列,手持刀盾、木槍、弓箭等兵刃,齊步通過校場,經過檢閱台時,由齊步轉為正步,頭部向右整齊側轉,向檢閱台行注目禮,高呼“殺”聲而過。這一套動作是李誠中從後世“分列式”剽竊而來,真正將這套動作傳授完畢花了八天,至於讓士兵練習,則僅僅兩天。

在李誠中眼裏,自家這些士兵的“分列式”行進太過粗陋。首先是橫排不齊,要麼右側偏前,要麼左側偏前,又或者兩頭和中間不齊,形成或前或後的凹凸麵,實在難看得緊。其次,士兵們腳步也不統一,每一排當中總有那麼一兩個和別人邁出的腳步不一致。然後,在檢閱台前正步行進時,許多士兵走的是順拐,還有少數士兵一蹦一跳,便如李誠中在後世看電視時見到的某半島北部士兵所行走的那種“鵝式”正步,而且頗得其中三味,隻是看上去實在別扭到了極點;還有,士兵們喊“殺”聲不齊、不亮,完全沒有一點精氣神……

好在各夥士兵繞場一周後還算找得到最後立正的落腳點,三十多夥士兵逐漸排成了三個都六個隊的大方陣,兩邊則是斥候隊和後勤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