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遼東郡王劉仁恭竭力維持的河北防線還是沒有穩住,老鴉堤一戰,盧龍軍慘敗,被宣武軍斬首無數。劉仁恭一直向北逃到了範陽,和劉守光會後後才勉強站住了腳,但此刻,盧龍各州已經丟了一大半。
當盧龍軍河北行營全軍總崩潰的消息傳到渤海國上京的時候,李誠中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立刻準備整點大軍啟程,返回營州,並且向留守營州的馮道、薑苗、周坎等人去信,要求他們立刻發出總動員令。後院失火,他在渤海打得再好也沒有用。事實上不單是營州發出了總動員令,盧龍軍各大軍頭勢力都齊齊動作了起來:高家兄弟、王敬柔夫子、李君操父子、趙元德、趙珽等等,都立刻整集軍馬,開赴範陽,準備在範陽城下和宣武軍展開最後的殊死一戰。
好在隨後立刻傳來了新的消息,說是宣武軍發出了勤王的號召,大軍西進長安,撤出了河北!宣武軍的這次舉動無異於挽救了即將搖搖欲墜的盧龍軍,所以李誠中暫時不用返回營州了,因為他正處於渤海國權貴們的苦苦挽留之下。
事實上,渤海權貴們對於營州李都督拉走了府庫三成左右的財貨是非常痛惜的,他們之所以幾乎全盤按照營州方麵的要求提供各種賠償,除了營州軍的強勢之外,還有另一層更加讓他們頭痛的原因——新羅的內亂。
新羅的立國比渤海還要早,但是他們真正得以成為半島的主人則要推遲到大唐開元年間。大唐初年,半島上實際由三個國家統治——新羅、高句麗和百濟,三國之間一直征戰不休。新羅在其中實力要更強一些,所以他們發動了統一半島的戰爭。但很不幸的是,高句麗和百濟結盟了,所以戰爭發展到後期,新羅幾乎到了快要崩潰的地步。
但是新羅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一直在努力的向大唐靠攏。從新羅的第一個女王善德女王開始,這個國家一直在積極與大唐交往,全麵的學習和模仿大唐的律令和製度,與高句麗和百濟相比,他們對大唐的臣服遠遠要來得更加虔誠,與之相反,他的兩個鄰國對大唐卻時常表現出一種病態的驕傲以及桀驁不馴。
新羅各代國王數十年的付出終於到了收獲的時候,大唐在新羅的緊急求援下終於出兵了。鼎盛時期的唐軍是何等的勇猛,出手之間形勢便即逆轉。高宗顯慶五年,唐軍滅百濟,三年後又在白村江口殲滅了前來幹涉半島政局的倭軍,五年後,再滅高句麗。大唐在百濟故地設熊津等五個都督府,又在高句麗故地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下轄九個都督府,在此後的半個世紀裏,實現了對整個半島事實上的軍事占領,以及對新羅的軍事扶持。
好吧,其實更應該說是恢複漢家故土更合適,因為這片土地早在漢代之前,便是接受中原統轄的正式州府,那時候,在中原朝廷的行政區劃中,這片土地屬於以樂浪郡為首的漢四郡。
新羅國完全穩定、並表現出了對大唐的忠誠之後,開元二十三年,玄宗皇帝將浿江(大同江)以南劃給了新羅,新羅才算正式統一了半島,此後,隨著大唐逐漸撤出遼東,新羅才接收了浿江以北的地區,和渤海國接壤。
任何王國經曆過長久的承平之後必然會爆發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新羅的問題比渤海更加嚴重,國內軍閥割據、農民起義頻繁,各種動亂越演越烈,終於在去年出現了重大變故。
地方戍將甄宣於百濟故地宣布建國,向新羅稱藩,與新羅分立,同時金弓裔於開城打出了複興高句麗的旗號,占據了浿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半島再次進入了分裂的局麵。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變亂必然將深刻影響其鄰國的局勢,作為與新羅唯一陸路鄉鄰的國家,渤海國也受到了這種變亂的巨大衝擊。最表象的影響有三點,徘徊在兩國邊境泥水附近的數萬流民,渤海國黑水及鐵力兩部族的隱然不穩,新羅內亂對渤海朝政的影響。
“等等,你說泥水附近徘徊著數萬難民?到底有多少?”李誠中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