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1 / 2)

光化三年末至天複元年初的整個冬天,李誠中都是在關外度過的,其間連定兩國,將國政搖搖欲墜的渤海和新羅穩定理清後,重新納入了大唐的宗藩體係。這種新的宗藩體係比起過去而言,要更加深入一層,除了其國內內政自處外,有關涉外、涉軍的事務全部被李誠中掌控在了手裏。

當李誠中率領營州軍和懷約聯軍由新羅國鬆嶽北返渤海國西京,停駐三日後折而向西,大軍回返營州。渤海國王大瑋瑎、王太弟大封裔、太傅烏胤度及大相裴頲等人齊聚西京,為李誠中送行。其後,以大瑋瑎為首的渤海君臣更親自送過正州,在正州城西目視著營州軍和懷約聯軍的身影消失不見,這才回歸本國。如此大禮,是渤海國建國二百年來首次,但李誠中當得起。

且不說李誠中出兵為渤海國厘定上下朝綱,穩定時局,誅除朝中叛逆權臣之功,單就南征新羅時為渤海國牟取到的新羅以北漢州、朔州、溟州三州之地,就值得渤海君臣對其感激涕零。

李誠中最終沒有再繼續南下,他停留在了鬆嶽府,發出都督令諭,招新羅大王金嶢至鬆嶽府相見。大軍虎視眈眈,新羅王怎敢不來,他也顧不得繼續在王京享樂了,屁顛屁顛帶領眾文武趕至鬆嶽,當然,新羅人一貫的病態驕傲使然,他們在出行前發了個詔告,將此番君臣赴鬆嶽拜見李誠中之行稱為“北狩”,點花郎道兵一萬“出征”,說是要平定金弓裔之亂。

新羅君臣當然不敢帶兵去鬆嶽見李誠中,他們將花郎道兵一路上分撥停駐下來,美其名曰“鎮守後路”,等到了鬆嶽城下時,隻剩君臣數十人。

新鮮出爐的熊津州都督甄萱早已趕至鬆嶽,他已經去了百濟國號和百濟王號,隻等從李誠中手裏接過新官職的任命。至於之前的“新羅西麵都統治會兵馬製置持節都督全武公等晝行泉州刺史兼禦史中丞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官銜,也棄之如敝屐——與大唐任命的“熊津州都督”相比,那串官銜雖然聽上去唬人,實際上就是個屁。

李誠中設宴款待了新羅王及甄萱,重新任命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這是每一任新羅王都要領受的大唐官職,隻不過金嶢的天子冊封一直沒有送到,並且他還正式任命甄萱為熊津州都督。讓金嶢和甄萱過來不是為了宣布他們的官職,李誠中要在鬆嶽會盟,會盟的各方除了他所代表的大唐外,還有渤海國王太弟大封裔。

會盟自然是要簽署協議,雖然在這個時代,一紙協議不過是張隨時可以撕毀的廢紙,但李誠中就是看重這個東西,所以協議還得擬定。代替他出麵商討協議文本的是韓延徽和高明博,這兩人不僅態度強硬,而且擅於察言觀色,揪住對方心裏發虛的地方窮追猛打。

這份《鬆嶽新約》中,除了奉大唐為宗主等老一套條款外,重中之重在於重新確認各方地盤。新羅北方三州劃歸渤海,在全州設置大唐熊津州,武州、熊州和尚州還給新羅。

渤海國方麵大喜,他們對李誠中的緊密跟隨終於得到了巨大的回報,此番出兵收益極豐!甄萱也很高興,雖然將武州退還給了新羅,但從此後他就是名正言順的大唐熊津州都督了,可與新羅王分庭抗禮!新羅君臣則又喜又憂,武州、熊州和尚州已經從治下脫離了十年,如今能夠收複故土,也算不錯,但漢州、朔州和溟州的割讓,以及全州的分立則讓他們很是痛心,按照新羅君臣的想法,大唐李都督應當將這些地方全數還給新羅才是正理,他們苦苦糾纏於此,希望李誠中收回成命,但他們忘了三個字——憑什麼!要不是李誠中率軍南下,新羅此刻還龜縮在康、慶兩州之地,恐怕再過幾年就要滅亡,哪裏會有如今的形勢。

對於新羅君臣的糾纏,韓延徽鐵青著臉不發一言,高明博則繼續著他與契丹人談判時的狠狀:“新約便是如此,其中條款不得有隻字更改!貴國唯允與不允!”

當然答允,也隻能允了。

除了地盤的重新劃分外,新羅的外事和軍權也被李誠中收到了手中,同時,新羅還要歲貢營州三十萬貫,至於他們是否繼續向長安朝貢,李誠中不管。

李誠中還在為將來是否幹脆將新羅收入囊中而猶豫,以免半島上出現一個將整個東亞都劃入其曆史領土的奇特國度。但其實他自己都不知道,當金弓裔和王建被新羅君臣喜氣洋洋的帶回王京之時,後世的那個王朝便已經在起源上就斷了根子。

帶著如此豐厚的收獲,李誠中回到了營州,途徑懷遠軍城時,他將懷約聯軍及聯席本部八虞候留了下來。此時的懷約聯軍兵力已達五千,除了原有的兩個暫編騎兵營外,高明熏、烏滎力和楊越全也各率軍一千加入,其中高明熏所部為騎兵。甄萱也派自家四子金剛帶兵一千加入了聯軍,這樣,新的懷約聯軍便有了四個暫編騎兵營和六個暫編步卒營。如此規模的一支軍隊放在懷遠軍城這個戰略要地,足以威懾各族。當然,這支軍隊的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完好的訓練,作訓司立刻在懷遠軍城成立新的訓練大營,抽調作訓司骨幹教官前來整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