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1 / 3)

李誠中巡視地方的第三站位於懷遠軍城,這裏現在是懷約虞候聯席本部所在地,同時也是懷約聯軍駐地。懷約聯軍由契丹、渤海、熊津州三方麵構成,說白了,其實就是營州軍的附庸仆從軍,其組建思路和方式都類似於後世的“北約”,所不同的是,懷約聯軍最高指揮——都虞候始終由營州軍方麵任命,對於聯軍的掌控權,營州方麵力度更強。

作訓司已經在懷遠軍城建立起了新兵訓練大營,如今各方麵新兵的訓練都在如火如荼之中,一應訓練科目也完全與營州軍新兵相同,隊列訓練、廝殺訓練、戰術訓練、紀律培養、榮譽養成等等應有盡有。

營州都督府對軍隊的訓練要求其實遠遠不是新兵訓練三個月那麼簡單,三個月隻是基礎訓練,讓新兵們初步成軍而已。作訓司的訓練計劃是從新兵訓練開始,貫穿於整個成軍過程中的,經過三個月的初步訓練,成軍後的訓練科目仍然會深入進行,各營頭的副指揮直轄於作訓司,按照作訓司的訓練大綱來輔助主官進行下一步訓練。

當然,懷約聯軍的訓練大綱與營州軍不同,作訓司沒有那麼多精力將細致繁瑣的新兵訓練法在他們身上逐一複製,他們的訓練科目更偏重於戰陣部署和紀律養成,對於隊列、識字、榮譽等等方麵的訓練很少,尤其是對基層軍官,作訓司既沒有將他們招到白狼山培訓,也沒有專門的訓練,聯軍的基層指揮能力仍然屬於一片空白。可就算如此,這樣的訓練在這個時代也已經很是不同了,士兵們仍然累的叫苦不迭。

李誠中在訓練營中仍然很好的扮演了他那套“親民”的做派,與普通士兵們談談心、握握手、捶捶兄、摟摟肩,問問家長裏短,偶爾爆兩句粗口,將這些普通士兵逗弄得血脈噴張,人人恨不得為大唐都督效死!渤海士兵大多數都懂唐言,聽得明白李誠中的話,可就算是不懂李誠中話語的契丹士兵和新羅(現在的熊津州)士兵,麵對這位和顏悅色的都督,也是發自內心的崇拜了起來。

李誠中在懷約聯軍新兵訓練營發表了一次即興演講,將聯軍士兵們也歸諸到了大唐的軍隊序列之中,在士兵們震天的“效死”聲中離開了懷遠軍城,進入遼東的遼城和建安巡視。

遼東南部是營州規劃裏的糧食生產基地,這裏的土地異常肥沃,在這個風調雨順的東亞第三溫暖期裏,糧食產量非常高。吳中佐和程奢奉命擔任縣令已經快一個月了,當李誠中達到這裏時,他們正在努力完成兩件事,一是修葺城中破舊的民宅,二是組織人力將荒蕪的耕地重新犁開,灑下種子,爭取在春耕之末能夠完成開墾十萬畝的任務。

這個任務相當繁重,如今看來,最多隻能完成五成,即五萬畝。李誠中和馮道了解具體情況之後,將兩位縣令的任務目標削減了一半,讓二人大大鬆了一口氣。好在目前營州並無缺糧之虞,不夠的糧食還可以從平州購進,就算平州買來的還不夠,還可以用牛羊肉來充抵,更何況如今渤海已在李誠中的掌控之中,從那邊調糧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李誠中愈發體會到了征服渤海國的好處,也愈發對後世原有曆史中契丹占領渤海國後,整個部族實力急劇上升有了切身的體會。

自建安濱海處的一個漁港登船,李誠中等人沿海路返回,經五天的航行,由大淩河入海口進入內陸,順流而上,直抵錦縣。

錦縣縣令是劉審交,他在柳城迎接完李誠中後,已經返回了錦縣,此刻又在錦縣迎候李誠中。在劉審交的打理下,錦縣的城牆已經初步完成,城內開始了民居和官衙的修建,預計可以容納兩萬人。除了修建縣城之外,劉審交的主要任務還有安置新到流民、組織人力開墾田畝、修繕溝渠,可謂任務繁重。

但李誠中一到錦縣,就給劉審交又加了一副擔子——造船!

“造船?”劉審交一臉苦澀。

“不錯,造船,造海船!營州的未來不能一條腿走路,陸路是其一,海路則是第二條腿!隻有兩條腿都支撐住,營州才能跑起來。”李誠中又開始了虛頭巴腦的演講,講得劉審交一腦門子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