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話的過程中,不時有教化司的參謀虞侯們進來彙報軍務,從訓練、征兵一直到軍甲裝備都有所涉獵,將營州軍的強大徹底展現在了劉山喜麵前,令劉山喜自我感覺更加不堪。這樣的效果也令韓延徽在劉山喜麵前更加強勢一些,令劉山喜的姿態繼續降低。
當韓延徽表示軍務繁忙,恕不多留的時候,劉山喜的態度降到了最低,他卑躬屈膝的向韓延徽請求指點,希望韓從事能給他和手下弟兄們一條活路。
韓延徽最終無奈歎息,很隱晦的向劉山喜透露了“上頭”的意思,然後就端茶送客了。
於是劉山喜懵懵懂懂的被送出了教化司衙門,卻發現自己還是沒有得到任何答複。但韓延徽最後透露的消息,卻令劉山喜有所振奮,至少,他得知了營州方麵的真正態度。營州方麵的態度並不針對自己,而是針對幽州,或者說,是針對節度留後劉守光。
營州方麵的態度很明確,他們對於劉守光擔任盧龍節度留後並不讚成。看似這一態度將雙方分立開來,似乎處於了敵對和不可調和的狀態之中,但其中卻不乏轉圜的餘地。因為營州方麵不讚成的原因是:老帥劉仁恭仍在,朝廷方麵還沒有免去劉仁恭節度使的職位,劉仁恭頭上甚至仍舊頂著“遼東郡王”的銜頭。
按照韓延徽的暗示,李都督關注的重點是草原,既無意於關內,也不想擅自插手幽州,對於劉守光的“子承父業”也沒有意見。但作為劉仁恭提拔起來的將領,李都督深受劉仁恭的大恩,在王爺尚在的情況下改投門庭,是一件道義上站不住腳的事情,人無義而無信,無義無信之人如何領軍?事關李都督的威信和根基,實在令人為難。
所以營州方麵至今態度曖昧,遲遲不肯答複。
看上去不可解,但深思熟慮過後的劉山喜卻找到了突破點。他現在最企盼的就是盡快化解雙方的恩怨,自己這個平州兵馬使好盡快得到各方承認,既然問題並不出在李都督之前與劉守光的私人矛盾,那麼一切問題都有解決之道。
快速返回平州的劉山喜立刻向節度府發出一份書信,書信中滿是對營州軍事實力的誇大和推測,同時將自己這一“深入虎穴”探究出來的事實真相娓娓道來,然後予以了極為煽情的鼓動和暗示。
這封書信很快就出現在了節度府的公案之上,節度判官劉知溫不在幽州,他代表劉守光趕赴魏州了,與宣武軍使者商談聯合攻打河東的諸項事宜。代替劉知溫署理節度府事的是幾個通判,今日坐堂的正是通判之一,與營州方麵私交甚密的郭炳呈。
郭炳呈看完書信後渾身冒起陣陣冷汗,幾次意欲提筆附劄,卻始終沒有下筆一言。他頹然坐倒,口中念念有辭,不知在叨咕什麼。良久,郭炳呈遽然起身,捧著這封書信直接出門,趕往千金一笑樓,麵見在這所青樓中常住的大帥劉守光。
……
與此同時,前往錦縣視察正在動工營建船廠的長史馮道回到了柳城。韓延徽立刻到長史書房拜見自己的這位好友。
聽完韓延徽原原本本述說了一番針對劉山喜一事的處置之後,馮道歎了口氣:“藏明這是要王爺的命啊……”
韓延徽昂首道:“都督不可止於都督,營州軍不可止於營州。上位者不知該如何自處之時,某等自當盡力,此為大勢所趨,無人可擋!”
馮道冷冷問:“都督若是知曉你如此用心,不知藏明該擔何責?”
韓延徽微微一笑,兩指捏著茶盅轉了幾個圈,輕輕一抿,道:“都督行事,某這才來一年多的都看得明白,隻問事不問心——難道可道就看不出來?再者,某從未有一言涉及此論,所言也秉事而發,何人能說某做錯了?就算可道也對某無可指摘。”
馮道想了想,默然點頭。李誠中行事一向對事不對人,更不問用心,就算追責也要講究證據,這一點也是馮道最為讚賞的,在這樣的將主手下辦事,隻要不出錯,安全上可以得到最大的保證。
“但藏明恐怕低估了那位劉判官,有劉判官在,恐怕藏明的用心也是白費而已。”
“盡人事、聽天命罷,就算劉判官能夠看得出來,但至少可以給那位留後心裏開一道縫隙。殺兄、囚父,那位留後已經做到了這步田地,弑父也隻不過是再進一小步而已。”
“藏明想過沒有?若是為此而壞了周將軍,都督雖然不能切責於你,但藏明前程堪憂了。”
馮道的提醒讓韓延徽不禁默然,實際上在和劉山喜談話的過程中,韓延徽有幾次都差點忍不住將周知裕的名號念出來了,但最終他還是忍了,這恐怕超出了李誠中的忍耐底限,真要這麼幹了,恐怕李誠中會雷霆大怒。但其實韓延徽還是很希望借此能夠將李都督前路上的障礙一舉消除的,隻不過他最終沒有敢說出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