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經曆最終演變成了一段“雪夜入敵營”的傳奇,而在此後的逐漸擴散中,這個傳奇故事被演繹成了多種版本。
正氣凜然版裏,營州都督是正義的化身,麵對數萬契丹蠻夷而麵不改色,據理懷義而直斥其非,令契丹蠻夷啞口無言,隻得拜伏。
悲天憫人版裏,營州都督是救世之主,夜觀契丹軍營,為其苦狀而感動,於是心懷憐憫,入營赦免其罪,並給契丹人民帶去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武俠暴力版裏,營州都督是武力值超滿的蓋世英雄,攜十一勇士奮闖敵營,力敵數百名契丹絕頂高手,隻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使契丹生番最終屈服。
當然還有劍仙版,什麼飛劍漫天亂轟、法術地動山搖……
還有香豔版,比如大唐都督和契丹公主不得不說的故事,或者是肌肉猛男連禦百女以致契丹男子羞慚得無地自容……
不管故事怎麼流傳,內容怎麼不靠譜,但毋庸置疑的是,當契丹人放棄抵抗的消息傳出後,當李誠中從契丹大營中坦然而出之時,在外苦等的上萬士卒立刻歡聲動地,西遼澤上空爆發出了一片片激昂的高呼聲。
“都督萬勝!……”
“營州萬勝!……”
“大唐萬勝!……”
這個夜晚,李誠中的威望達到了頂點!
一旦李誠中解脫了內心的思想糾結,所有的談判都變的立刻快捷起來。
李誠中決定保留契丹這一族群,給契丹人繼續生活下去的道路。但是他也不能就此作罷,聽憑這個民族有可能存在的第二次崛起。
李誠中的第一刀就揮向了迭剌部。
通過這幾年對契丹人的苦心研究和分析,再結合後世的認知,李誠中逐漸對契丹人的崛起道路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當然,這種思路僅存在於他的內心之中,屬於絕對的個人觀點,因為穿越這一匪夷所思的經曆是無法對人明言的。
李誠中認為,契丹之所以能夠建立起後世的大遼,是基於幾個最主要的原因而行成的。
首先當然是大唐的分崩離析。其實僅就當前的形勢而論,就算如今大唐藩鎮林立,中原戰亂不休,朝堂傾軋爭鬥,天子威嚴掃地,但大唐的兵鋒仍然不是契丹人能夠抗衡的。哪怕是單單與契丹控製範圍接壤的盧龍、河東兩鎮,隨便拿出一鎮來,對於契丹人而言便如望高山一樣仰止歎息。
李誠中的這一認知其實在那一時空的正史上也得到了證實,契丹人在崛起的前期曆程裏,主要征戰對象都是草原各族,對於盧龍邊關的作戰一直處於小打小鬧的狀態當中,說白了就是趁其不備搶掠一把,然後迅速逃竄,從來不敢輕纓盧龍虎須——更別提河東強鎮了。關外營州的丟失,既有盧龍軍不堪其擾的因素,也有盧龍軍本身忙於爭戰河北而無力他顧的原因。
史實證明,當劉守光奪取節度之位、歸附宣武之後,在盧龍獲得了喘息機會的後十餘年裏,契丹人被劉守光打回了原形,每年都要向盧龍敬獻大量財物。
所以,契丹人的崛起仰仗的其實是大唐滅亡後的分崩離析,他們真正將目光投向中原地區是在五代中後期。
契丹人崛起的第二個原因,是在大唐無力北顧的絕佳時機下,攻占了渤海和新羅。尤其是渤海,這個未經戰亂立國二百年的國家,為契丹人提供了巨額的財富和龐大的人力,契丹人從渤海人這裏還獲得了與大唐一脈相傳的文明和匠藝。由此,契丹人一夜暴發,奠定了後世大遼的堅實基礎。
到了五代之末、大宋之初的時候,在中原文明最為凋零的那一段時期,大遼一直以大唐文明繼承者的姿態昂然於世,雖說與很多中原士子紛紛依附脫不了關係,但其文明傳承的根基,卻無可辯駁的來自於渤海。
而還有一個契丹人興盛的重要原因,則要追朔到八部聯盟之中迭剌部的崛起。真要說起後世的大遼,實際上來源於迭剌部。正是基於迭剌部的強盛,兩代人傑釋魯和阿保機才能迅速聚合整個契丹聯盟,統一關外草原,這是追根朔源的最初原因。這樣一個強大的部族顯然不符合李誠中的利益,更不符合營州的利益,當先第一刀必然要揮向迭剌部。
李誠中決定將迭剌部分拆,把耶律氏和述律氏割裂出來,分別成立各自新的部族。迭剌部部眾占據整個契丹聯盟的一半,而耶律氏和述律氏則占據迭剌部的三分之二,不拆分是絕對不行的。拆分之後,迭剌部分為三個部族,每一個部族的實力都與聯盟內其他部族相近,如此,李誠中才能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