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幾天的戰鬥雷聲大、雨點小,幽州方麵每天都全軍出動,在石城下擺開龐大的軍陣,意圖威懾營州軍,營州軍也次次就範,同樣派出軍隊出城迎敵。
但雙方其實並沒有鬧出什麼大的動靜來,交兵之時也都淺嚐輒止,兩邊死傷的士卒加起來超不過百人。
對於李誠中而言,他還不想和義兒軍過早展開決戰,他需要繼續拖延時間。
而劉守光卻很想加速戰鬥進程,隻不過他一直苦於找不到營州方麵的破綻,所以無法發起猛烈攻擊。因為城下營的存在,他不能將重兵投入到攻城戰中,而原先製定的攻打城下營、引誘營州軍來援,進而殲滅援軍的方案也同樣破產了。
義兒軍每次做出要攻擊城下營的架勢時,營州軍確實都會出動,但他們出動的援軍擺放在石城南門與城下營之間不到半裏的那段空地之處,這個位置正好在城頭箭雨和投石的有效覆蓋之下,如果義兒軍要攻擊這支援軍,必然會受到城頭守軍的巨大威脅。
如果不打這支援軍,援軍可以通過城下營那座與石城南門正對的營門堂而皇之的入營赴援。而且劉守光也同樣不敢投入重兵猛攻城下營,因為石城內開出來的援軍除了步卒外,還有大隊騎兵,這些騎兵就在石城和城下營之間的空地上盯著,讓義兒軍的腹背時刻有被狠狠插上一刀的可能。
誰說騎兵在守城戰中無用?隻要擁有回旋空間,騎兵同樣是守城中的主力!
營州軍中存在的大量騎兵給義兒軍造成的威脅還包括:義兒軍不敢將打造好的重型攻城器械推到一線,這些器具太過笨重,比如衝城車、雲梯、移動箭樓、投石機等,一旦運到前方,很難撤回來,隻要被營州軍騎兵盯上,就會相當麻煩。
低烈度的戰鬥持續了多日,劉守光和劉知溫都坐不住了,他們終於狠下心,決定不顧損失打一場決戰。
他們的計劃是,將攻擊重點放在城下營的南麵,這裏遠離石城守軍箭雨和投石的威脅,可以避免傷亡。為了將工程器具擺放到城下營麵前,兩人決定將義兒軍主力調動到城下營南麵,防護攻城軍隊的兩個側翼。
這樣的計劃光靠義兒軍肯定不行的,營州軍有大量騎兵,所以必須調動霸都騎參戰,以騎兵對騎兵,將營州軍的機動兵力鎖死。同時,因為義兒軍的兵力都調動到了城下營南麵,營州軍很可能會抓住這個機會出城,無論是迂回包抄義兒軍後路,或是直搗義兒軍中營,甚至奔襲義兒軍糧台大營,都是不可承受的,所以要求薊州軍拚死在石城下做出牽製,在石城的北門和西門展開猛攻。
這種打法很累,會造成極大的傷亡,因為這個計劃仍然無法阻止石城內派出援軍支援城下營的防守,所以注定了是一場艱苦的消耗戰。劉守光和劉知溫做過簡單的推測,預計會折損三千到五千人才能攻克城下營,這樣的損失會造成義兒軍、薊州兵和霸都騎之間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對未來控製盧龍各州相當不利。但他們已經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所以隻能暫顧眼前。
同時,計劃中還存在著另一個弊端,即趙敬和趙霸兩人是否會真心配合的問題,甚至兩人就算真心配合,他們在作戰中是否會盡力?在計劃中,趙敬需要指揮薊州兵不計損失的攻打北門和南門,以真正起到牽製城內營州軍的作用;趙霸也同樣需要指揮霸都騎嚴陣以待,做好和營州軍騎兵硬碰硬的準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守光和劉知溫分別和趙敬、趙霸碰了麵,提出了他們的計劃。果然,兩人都答允得都相當勉強。劉守光和劉知溫不得不再次加了很多優厚的條件,才讓趙敬和趙霸終於拍著胸脯做出了保證。這些條件包括,每年錢糧增加三成,戰馬分配的比例也得到提高,二人勢力範圍內的地方文官可以自行選任等等。
商議妥當之後,劉守光將強攻城下營的日期定在了正月二十五日那天。
是日,劉守光出動義兒軍主力萬人,陸續開拔至城下營南麵,大軍展開陣勢。中軍為攻營主力五千人,編製為左廂;右廂分作兩部分,護衛兩翼。
作為整個計劃中最關鍵的部分,被強製攜來的周知裕終於派上了用場。
張景韶統領後軍“護衛”周知裕至義兒軍大陣以西三裏處擺陣,距石城西南角隻有不到一裏,“糧台大使周”字旗號高高豎立。
這是一個誘餌,看上去周知裕所在後軍的位置離義兒軍較遠,卻和石城相近,非常便於城中派兵出城解救。但趙霸早已答允,霸都騎將在後方的樹林中隱藏,隻要營州軍敢出城直撲後軍,霸都騎就會對出城的營州軍展開突然襲擊。屆時,義兒軍右廂護衛左翼的兩千人也會徑直兜向營州軍後路,將出城的營州軍殲滅於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