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非常規戰爭(八)(1 / 2)

什麼是“效戰國”?顧名思義,就是要比照戰國成例。這一思潮並不是今日才有的,它來自肅代之際。

天寶變亂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平定,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死,也並沒有真正讓大唐獲得天下承平。肅代之後的所謂天下承平不是兵力平定下去的,而是相互妥協下的結局。曆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兵禍並沒有真正打出一個結果,安史係集團仍舊據有重兵,朝廷仍舊無力應對。

經過默契和妥協,代宗皇帝不得不承認了安史係集團事實上的尾大不掉,以安史係舊將中的代表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這就是大唐藩鎮割據之始,魏博、成德和盧龍也被稱為河北三強藩。三鎮各擁重兵、自立一方,仍然在事實上保有河北之地——也是當年安史係集團的發源地。

換句話說,打了八年慘烈的戰爭,河北仍是河北,朝廷仍是朝廷。安史係集團回到了原點,朝廷仍舊拿河北沒轍。

從這個角度而言,李誠中應當屬於安史係集團的繼承者之一,繼承的是安祿山、史思明的未竟事業。

再加上不久之後冊封的緇青節度使李正己,這就是早期的四鎮割據。李正己也是安史係舊將,隻不過他沒有跟從安祿山、史思明叛變,反而相應朝廷號召,參加了平叛戰爭。

所以,如果要認真分析的話,天寶變亂並非七年零兩個月,而是延續了一百五十年。變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安史係集團進攻朝廷,以失敗告終;第二階段是朝廷反攻安史係集團控製的河北,同樣以失敗告終;第三個階段是朝廷和由安史係集團發展起來的河北武人的對峙,最終朝廷方麵越打越無力,平叛戰爭打崩了,導致天下離散,藩鎮割據的火種也由河北、緇青而蔓延到了整個大唐,武人們登上了中國曆史的頂峰!

四鎮一建立,就“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賦稅、刑殺皆自專之”,儼然成為大唐的國中之國。其後,朝廷一直專事征剿,希望恢複天寶之前的大唐氣象,但這不過是妄想而已。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四鎮仿效戰國諸侯之製,建號立國,時任成德節度使王武俊、盧龍節度使朱滔、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納分別稱趙王、冀王、魏王和齊王,並建置百官,史稱“四鎮之亂”或“四王事變”。需要注意的是,四位節度使自封的是一字外姓王爵,同時,各自的王號還帶有地名。這已經不是唐製中正常的王爵了,按照當時安史係舊將們的話來說,這叫“效戰國”!

當時的盧龍判官李子千、成德判官鄭濡等安史係集團中堅曾經說過,“四國俱稱王而不改年號,如昔諸侯奉周家正朔。築壇同盟,有不如約者,眾共伐之”。這就是要效仿東周戰國時期的做法,奉大唐為正朔,建立各自的世襲小朝廷。

“效戰國”,仿效七雄,奉大唐為共主,是其形製;“肱髀相依”,手足一體,共抗中央朝廷,是其延續之基;“以土地傳子孫”,享受世襲,不受朝廷製約,是其根本訴求。

四王事變是不合時宜的,僅僅維係了不到兩年,四位節度使便在全國的壓力之下紛紛撤銷了王號,但這一思想卻傳承了下來,成為各鎮節度使夢寐以求的夙願。

如今時代不同了,當年四鎮自發而起的“效戰國”成為了朝廷的共識,天子李曄準備放開這道閘門,以皇帝的名義承認“效戰國”的合法性,恢複千年前周天子為共主、天下諸侯各據一方的體製,以求李唐皇室的血脈能夠延續下去。

天子對外姓藩鎮朱全忠封一字王的旨意便是啟動閘門的第一步,尤其是這個“梁”字,不言而喻,意指朱全忠未來的封國就在汴州。

李誠中來到這個時代快四年了,耳濡目染之中,對這些事情都有所了解,所以聽到韓延徽說,天子加朱全忠為梁王的時候,他不禁愣住了,恍然間似有所悟。天子希望用這個方式保住天家血脈,可能麼?朱全忠受封梁王,朝廷認可他在汴州封國,這樣的條件能夠阻止他圍困鳳翔麼?作為穿越者,李誠中知道答案,願望很美好,事實很殘酷!

說到“梁王”這個封爵,李誠中對年代的認知終於得到了明確,他知道朱全忠滅唐後建立了大梁,時間是公元906年或者907年,既然梁王這個詞出現了,那麼應該沒有幾年就會發生篡立事件了。就此估算的話,現在應該是公元901年到903年之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