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匹馬,不,應該是十一匹馬就能換來一個堂堂節度副使的效忠?李誠中一時間也有些失語。他從來不覺得自己身上有穿越人士自帶的王八之氣,能夠讓人一見便即磕頭拜倒,當年最早跟隨自己的隻有一個薑苗,那是自己不厭其煩的教導和照顧才獲得的成果,後來在北撤途中聚集了二十三人,這才有了起家的班底。
可就算是這些幾乎依靠自己才能順利北歸的二十三個老兄弟,最後願意跟隨自己出關的也才十九人。自己身邊最早聚集起來的得用之人,竟然沒有一個是具備大才的,完全是自己手把手帶出來的最底層大頭兵。直到自己入住幽州之後,如李承約、王思同、高氏兄弟等河北大將才真正為自己所用。至於阿保機、阿平、趙霸之流,更是被自己以強力手段打敗之後才歸順的,應當算是降將,李誠中甚至都不敢肯定他們是否真心臣服。
所以麵對李嗣業幾近赤裸的投靠,李誠中不知該說什麼才好。他確實有意識的想要結交淄青將領,所以他不惜見麵就以戰馬相送,但也僅僅是結交而已,完全沒有想到會是眼前這一結果。
其實還是他上位太速的原因,在麵對天下群雄時下意識裏還沒有把自己放到強者的位置來考量。是的,強者,對於李嗣業來說,此刻的李誠中,就是一位強鎮節度!
影響李嗣業判斷的不僅是盧龍軍堆積如山的糧秣輜重,不止是那些裝備豪華的軍士和強大的騎兵,除了這些之外,盧龍節度使這一頭銜也在拚命放大著李誠中頭上的光環。
自安祿山時代起,盧龍鎮便一直以強藩姿態立身大唐,肅代之際與魏博、成德並稱河北三強藩,大中之後更是以河北諸藩、甚至是天下諸藩之首的麵貌出現於世人麵前。立鎮一百多年來,盧龍一直是天下節度們對抗朝廷的旗幟和風向標。
哪怕是中和之後,天下武將們踩著黃巢的肩膀以武力並起、河北諸藩漸漸衰落,盧龍卻始終憑借勇悍的山後子弟和強大的騎兵集團而力保其強鎮地位不失。
所以李誠中應該感謝盧龍的前輩們,他們在一百多年裏的不懈努力讓李誠中得享餘蔭。
不能怪李嗣業改弦更張得太速太易,在強大的宣武軍麵前,李嗣業承受了太多的壓力!
見李誠中不說話,李嗣業以為這位大帥還想要考量考量自己,當下慨然請戰:“大帥,末將願率本部以為前驅,與宣武決勝於博昌!”
李誠中不能不說話了,再不說,恐傷了李嗣業的心,不管怎麼樣,人家總是一番效忠之意不是?先不說接納與否,至少需安撫安撫。當下便拍著李嗣業的肩膀,表示了一番激勵。
有些話李誠中本人是不好當麵問的,於是薑苗出麵了,他陪同李嗣業先行,準備交交底。
李嗣業知道眼前這位是李大帥的心腹,以為是給自己派來的監軍,當下振作精神,準備全力在這位“監軍”麵前表現一二,以贏得李大帥的看重。
薑苗是一個相當隨和的人,隨李誠中起家的四年時光中,他不顯山不露水,沒有什麼太大的功績,卻已經身登高位。在不了解情況的人看來,薑苗之所以能夠位列盧龍軍三大巨頭之一,憑借的完全是“從龍”之期最早,所以許多人都感歎他的好命。
可是隻有身處李誠中的核心體係內,才能夠明白薑苗對於李誠中有多重要,在盧龍軍內起著多麼大的作用。主管教化、考功、軍法,雖然不擅軍陣,但薑苗的權勢之重甚至超過公認的盧龍軍第二人張興重。軍官們眼中的薑苗是一個渾身散發著凜然殺氣的嚴者,士卒們心中的薑苗則是一個透著和藹、充滿關懷的兄長,就在這種矛盾的形象交替中,薑苗完成了李誠中托付的重任——掌握軍心並維係軍隊對李誠中的忠誠,成為盧龍軍體係內的核心人物。
薑苗幾年裏練就的一番春風化雨的本事,讓李嗣業在短短時間內就對他相交傾心。
“李將軍是怎麼考慮的?將來有什麼打算?”等到李嗣業徹底放鬆下來後,薑苗做教化工作使老了的套路便開始施展了。
“唉,能有甚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罷。”李嗣業歎了口氣。
這是對前途和未來沒有信心,或者說對當前自己的境遇感到灰心的明證,說明對方很彷徨、很沮喪。薑苗立刻判斷出了李嗣業的情緒狀態。
“在緇青過得如何?某觀李將軍氣色不錯,想來是順心的。”薑苗試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