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南岸到博昌之間隻有四十餘裏,但滄州軍、魏州軍上萬人卻走了整整兩天。原因無他,唯路途坎坷爾。黃河與濟水並行向東,中間相隔不到五十裏,是故黃河常常奪濟水河道,因此留下了數十裏的泥濘、溪流和水潭。
與中原諸軍不同,一萬多人的盧龍軍便擁有數千匹戰馬,這些戰馬此刻並不能形成快速優勢,反而成了盧龍軍的拖累。除了戰馬以外,盧龍軍裝備堪稱豪華,唐版“仿英格蘭長弓”、鐵甲槍兵的鐵甲、刀盾手的重甲、陌刀都的陌刀和甲胄配置、後勤營的諸多裝備、工程營的大量器械,以及遠超外軍的糧草,都給盧龍軍的行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等全軍行至李嗣業駐兵的大營時,上萬盧龍軍個個狼狽異常,衣服上滿是泥濘,奚車的車輪都被泥土加厚了數寸。不得已,行營又分派各軍依次到濟水中洗浴,於是又耽誤了一天工夫。好在已經走過了最難走的道路,緇青大地平坦的敞露於盧龍軍眼前,盧龍軍的戰馬終於可以發揮作用了。
對麵阻擋盧龍援軍的是朱友寧建武軍麾下一部,共計三千人。雖說還不到盧龍軍三成,戰意卻頗為強烈,竟然整軍列陣野戰,倒令棣州行營眾虞侯參謀們吃了一驚。
對於大兵團作戰計劃,行營早有預案,張興重擺了三個軍陣。
中軍分前後兩部,前麵是需要實戰經驗的魏州軍,此役將為接敵之主力;後麵是精銳的滄州軍,護衛棣州行營,同時作為預備隊。
魏州軍和滄州軍的四營騎兵全部抽調出來,分為左右兩軍,在魏州軍兩個側翼掩護,兩邊各千騎。
麵對兵微將寡的建武軍,盧龍軍采用了傳統的作戰方式,當然,雖說略顯傳統和死板,但卻是曆次作戰後總結下來的經驗,殺傷力強大。
隨著令旗的招展,魏州軍左右廂共計千名弓手展開大弓,千支大箭向宣武軍軍陣飛去。毫無防備且自以為身處箭矢射程之外的宣武軍頓時傷亡慘重,領軍司馬愕然片刻之後終於恍過神來,連忙下令向盧龍軍衝鋒。
不得不承認,建武軍不愧是宣武軍的精華所在,的確當得起宣武主力的稱號。傷亡雖重,卻軍紀森嚴,在各級軍官的號令下,不但不退,卻頂著大箭的打擊向前邁進。同時,各級宣武軍軍官都是久經戰陣之時,不需主將下令,自動分散成一隊隊軍士,多則百人,少則數十,以盡量減少在箭雨覆蓋下的損失。
三波大箭之後,盧龍軍弓箭手力竭,於是放下巨弓,休息少許後換常用步弓。此時建武軍已然衝入步弓射程,於是又發三矢,便迅速向後撤離五十步重新整隊,等待再次開弓的機會。
前列已經響起一片猛烈的撞擊聲,建武軍已經和魏州軍鐵甲槍兵硬撼在了一起。魏州軍四個營加起來有兩千名鐵甲槍兵,組成了一道堪稱華麗的鐵甲陣列,如山一般將湧上來的建武軍牢牢擋住,不得寸進。
後續的建武軍擴展向魏州軍兩翼,卻被兩翼的魏州軍刀盾兵擋住,將鐵甲軍陣遮護得嚴嚴實實。
棣州行營張興重、薑苗以下數十名軍官團團圍靠在李誠中身邊,不時指指點點,分析著眼前的戰況。他們身處之處是工程營臨時壘成的一座高約丈餘的土堆,可以俯覽戰場無遺。軍官們一邊分析戰況,一邊在紙上記錄,整個土山上顯現著繁忙而有序。
作為主人的李嗣業站在李誠中身邊,望著戰場一語不發,臉色通紅。他從兩軍開戰起就已經說不出話來了,盧龍軍展現出來的不是戰鬥力,而是戰鬥的奢華!
密集的箭矢潑灑向敵人,就好像不要錢一樣。李嗣業粗粗一算,光是剛才短短的幾波射擊,便放出去六千支羽箭!因為視野很好,他甚至看到軍陣邊的一隊弓手以箭雨覆蓋從側麵攻過來的十多名建武士卒,前後使用了百多支羽箭,將這十多名士卒射的如同刺蝟一般。
至於前陣中的那兩千名鐵甲槍兵,李嗣業隻能歎為觀止了,如果有那麼多鐵甲和皮甲,他相信自己至少可以裝備出六七千人!
李嗣業又看了看兩個側後方布置的騎營,稍一凝目,頓時讓他窒息得幾乎無法喘過氣來。那些騎兵正騎在馬上懶洋洋的望手弩上裝弩箭,不是一個,而是所有人!天,光是眼前的戰場上,盧龍軍騎兵就裝備了兩千具手弩!
李嗣業暗自咽了咽口水,心裏嘀咕,這麼打算怎麼回事?就算打贏了,單是付出的代價,恐怕也不會比吃了敗仗更糟糕吧?